《东方之日》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原文〕

东方之日兮,

彼姝者子,

在我室兮。

在我室兮,

履我即兮。

(日、室、即,脂部。)

东方之月兮,

彼姝者子,

在我闼兮。

在我闼兮,

履我发兮。

(月、闼、发,祭部。)

〔译文〕

东方的太阳出来了,那貌美的好姑娘,悄悄地走进我房中。走进我房中啊,依偎在我的身旁。

东面的月儿亮灿灿,那美丽的姑娘,悄悄地走进我家门。她走进我家门啊,悄悄伴随我情深意长。

〔评介〕

《东方之日》二章,每章五句。《诗序》说:“东方之日,刺衰也。君臣失道,男女淫奔,不能以礼化也。”王先谦的《集疏》说:“三家无异义。”汉、宋诸家多从此说。男女淫奔,由于君臣失道。就是说,统治阶级的国君贵族荒淫无道,一般人民中的男女也就跟着学样胡闹起来。孔颖达在《毛诗正义》里说:“哀公君臣失道至使男女淫奔,谓男女不待以礼配合,君臣皆失其道,不能以礼化之,是其时政之衰,故刺之也。”孔氏认为是刺齐哀公。明人何楷《诗经世本古义》说本诗是刺齐襄公。他们的看法未必可靠,只能说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朱熹在《诗序辨论》中说“此男女淫奔者所自作。”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也认为是“刺淫之诗”。陈子展先生在《诗经直解》中也说是“男女淫奔”这些看法都是由于没有能够看清此诗的本来面目和真正价值的缘故。方玉润也认为是“刺荒淫也。”他虽然说“此诗刺淫必有所指,非泛然也”,但也只能承认言者“不可考”。

就诗的本身来考察,也看不出它有什么明显的阶级特征,只见诗里有个“闼”字值得注意;恐怕这个字是从《诗序》之说的主要依据。《毛传》说,“闼,门内也。”《释文》引《韩诗》说,“门屏之间曰闼。”《通释》说:“按《传》门内当为内门之讹。《文选·古辞·伤歌行》李善注,引《毛传》曰,闼,内门也。是其证矣。《汉书·樊哙传》:‘哙乃排闼直入。’颜师古注:‘闼,宫中小门也,曰门屏也。’薛综《西京赋注》:‘宫中之门小者曰闼。又闼与闱同。’《广雅》:‘闼谓之门。’《后汉书·桓帝纪》章怀注,引《广雅》作‘闱谓之闼’。《尔雅》:‘宫中之门谓之闱。’与闼为内门,义正合。”如果古人训诂正确,那么就有许多人据此以为这都不是一般草门圭窦的臣家所能有的。所以,人们就有理由说这诗是刺齐国统治阶级的荒淫生活。何况齐国正有不少荒淫之君,如齐哀公、齐庄公、齐襄公便是。就是号称贤君的齐桓公也是好色之君,他就有内嬖如夫人至六人之多。难怪后人多从《诗序》说。可是谁也没有找出确切的证据来证实这诗究竟是刺何人的。

我觉得还是今人对此诗的新解为好。这是描写一位漂亮的女子大胆而热烈地追求她的意中人的诗。这位漂亮的姑娘大白天来到情人家中,她踩着席子,进入“我”的室中,晚上更直入其室与之幽会。她能够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极力追求爱情的自由,这种精神实属难能可贵。这样认识才还此诗的本来面貌,才算看清了它的真正价值。

全诗只有两章,情节并不复杂。第一章是写一位年轻貌美的姑娘一大早就悄悄地来到“我”的屋里,和她的情人幽会。第二章写这位年轻温柔的姑娘在夜幕刚降临时就轻手蹑脚地走进“我”的屋里,并依偎在“我”的身旁。作者并没有让“我”吟咏自己见到惹人怀想的姑娘时的那份惊喜,那份欢乐;也没有述说姑娘的满心喜悦,满脸幸福,但姑娘那轻轻而来,悄悄伴随的动作不正显示了她对“我”的一往深情,满腹挚爱吗?朱熹《诗集传》对“履我即兮”解释说:“履,蹑。即,就也。言此女蹑我之迹而相就也。”轻手蹑脚地紧跟着“我”的脚步走,这是一种面带微笑、悄悄的怕惊动对方的动作。就是这个表情动作的简单画面,却极其真实而形象地反映出一对恋人热恋时的生活情景,使人物简直可以“呼之欲出”,读来十分生动。

诗篇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以日月起兴,借以比喻那姑娘的容光焕发,娇艳夺人。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上说:“古者喻人颜色之美,多取譬喻日月。《诗》‘月出皎兮’,《传》:‘妇人有美白皙也。’《神女赋》云:‘其始出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皆其义。”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篇》里说:“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比拟是没有一定的,可以从声音相貌来刻绘,也可以从一般事物上来描写。本诗就是从相貌方面来刻绘,用日月来比喻女子的颜色的,这种比拟十分确切生动。

重章复沓是本诗的又一个艺术特点。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发,行去也。孔氏颖达曰:‘行必发足而去,故以发为行也。’”我们看到,诗人用同样的笔法对第二章加以处理,只把第一章的“日”、“室”、“即”改为内容相近的“月”、“闼”、“发”三个字(其余字两章相同),形成了本诗的重章复沓的艺术形式。这种反复吟咏不仅强化了诗的意境,也展示了一对恋人缠绵悱恻、真挚相爱的情怀。两章的第一句从日光写到月光,不仅仅是为了说明幽会的时间和时间的推移,也反映了两个人情深意厚,比喻了姑娘的美丽动人。

本诗选材独到,笔法简洁,生动而又准确地描绘出一对恋人秘密幽会的情景,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追求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