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邶风》计十九篇,为《柏舟》、《绿衣》、《燕燕》、《日月》、《终风》、《击鼓》、《凯风》、《雄雉》、《匏有苦叶》、《谷风》、《式微》、《旄丘》、《简兮》、《泉水》、《北门》、《北风》、《静女》、《新台》、《二子乘舟》等。
《邶风》十九篇中,有事实可寻而具有真实姓名的,为《击鼓》中的孙子仲。据本诗的小序云:“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兵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按州吁被宠,在卫庄公时代,其弑君为卫桓公,卫庄公桓公时代系在鲁惠公与周平王时代,故知此诗,当系东周以后作品。其余各篇,注家虽有所指,然不可尽信,因其事实不见本诗,故略。然《邶风》十九篇,从其风格方面来看,其产生时代,大约最早不过西周末,最迟不出周平王以后的数十年间。
邶风产生的地域,旧说:邶、鄘、卫是武王克商后所封的三国,以后邶、鄘为卫所并,故而邶、鄘两部分的诗,实际上是写卫国的事。又说,邶因在纣城朝歌以北,故谓之邶。不过关于邶的地区说法,我们根据近人王国维(《北伯鼎跋》)的考证,以北伯诸器出土的地方来考证,知道邶系远在殷北。王氏的《北伯鼎跋》云:“北,盖古之邶国也。自来说邶国者,虽以为在殷之北,然皆于朝歌左右求之,今则殷之故虚得于洹水,大且、大父、大兄,三戈出于易州,则邶之故地自不得不更于其北求之,余谓邶即燕,鄘即鲁也。”我们采取王氏的说法,也认为邶系燕地,即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的一带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