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杕之杜》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这是一首恋歌,歌者是一位妙龄怀春的少女,她徘徊在荒凉的路上,一种爱的冲动强烈地撞击着她的心,使她兴奋,也使她哀伤,看到路旁孤独的赤棠树,更引起了她对自身的爱怜和对心上人的冥想。这种情感上的层层波潮使她难以自已,于是便即情即景地唱出了这首饱含企盼、情意切切的恋歌:

孤孤零零的一棵赤棠,生在那大道边上,我的心上人啊,为何不肯来到我身旁?心中热恋着你啊,怎么不来和我聚欢?

孤孤零零的一棵赤棠,生在那大道边上,我的心上人啊,为何不肯转到我这方?心中热恋着你啊,怎么不来和我聚欢?

这两段歌词,以呼唤展开,又以呼唤结束,足见歌者内心的焦灼和情感的强烈,从她真诚而急切的歌声中,我们不难读出这位多情少女内心的颤动。全诗来用复沓的手法,两章十二句,仅复唱叹,情意绵绵,把主人公孤独的处境和对爱的渴望之情统一在略带空旷而哀伤的气氛中,颇能引人同情。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和《诗经》中的许多篇章一样,这首诗的开头也采用了兴兼比的艺术手法,以赤棠树的孤立独处,象征这位未婚的少女,这样,既写出了少女孤独的心境,也为下文的直抒其情作了极好的铺垫。而整首诗的意境也因“有杕之杜”一句的出现被笼罩了一层淡淡的感伤色彩。接着,诗歌完全以少女的口吻来写,“彼君子兮,噬肯适我?”向自己日夜思念的心上人发出了真诚的呼唤。也许,我们可以想象,这时她正在空旷的路上彷徨,或者,正倚着道旁的赤棠树惆怅,她多么希望自己的心上人来到身旁,互吐衷曲,度过这爱恋的时光,可不知什么原因,这位小伙子却迟迟没有来,于是,姑娘再也忍不住了,从心底发出了略含责备和忧伤的呼喊,“你为什么不肯来到我身旁?你怎么不来和我聚欢呢?”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到姑娘焦急的眼中,已噙满了泪珠。假如,我们再进一步设想,这个没出场的小伙子当时还不知道姑娘的心,那么这首诗则更象一支山歌,由姑娘亲口唱给小伙子听,在热诚的追问中蓄含了情意绵绵的邀请。这大概就是《唐风·有杕之杜》这首诗的涵义。细心的读者都会从这反复咏叹中谛听到少女的心声;值得注意的是,诗的首章言“生于道左”,第二章言“生于道周”,多数注家把“周”解释为道路的弯曲处,也许在这里解释为道路的右边更确切些。(据袁愈荌、唐莫尧《诗经全译》中引马瑞辰著《通释》:“右、周古音同部,周即之假借,右通作‘周”)那么,说赤棠树生于道左,又说它生于道右,这是不是与“有杕之杜”的孤立特出貌相矛盾呢?我以为不然。实际上,这里的“左”与“右”并非是实指,因此不能理解成是有两棵树,其实它不只过是“生于道左”这一含义的巧妙重复,其妙处就在于,由“生于道左”一转而为“生于道周”,既和谐押韵,又避免了重复呆板,同时也扩展了诗的情感容量和审美表现,这种句式在《诗经》及其以后的古诗中也是很常见的。如果从抒情主人公的角度来看,这种变化可以说又是一种情感的虚化,也许是主人公在焦急和渴望的情绪驱使下,由左到右,或者由右到左地徘徊,从而移情于物,以赤棠树的变化表现出来。这种手法不仅使诗歌产生了跳跃的动感,而且也增强了表现空间和情感浓度,同时,主人公内心的噪动不安也着这种变化被活现出来。

可以说,对爱的呼唤是这首诗的主题。从诗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少女渴望爱情的急迫心情,而且也会发现,比起“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唐·皇甫松《采莲子》)等后期同类题材的作品,《唐风·有杕之杜》这首诗表露爱情的方式是非常大胆和直率的。简直是在高声呼喊,而不象白居易《采莲曲》所写的“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那样含蓄怕羞。也许这正是诗经时代的一个普遍风气。《国风·召南·摽有梅》三章十二句,同样是以一个少女的口吻写出了急于

求爱的心声。“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同样的大胆,同样的率其真。相比之下,《摽有梅》中所描写的少女,是在敏感到时光的流逝而急不可耐地呼唤看中自己的小伙子,因此呼唤之中带着茫然,而《唐风·有杕之杜》则是少女自觉孤独而对意中人的呼唤,因此呼唤之中含着约请,大概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唐风·有杕之杜》这首诗读起来更感人,也更有回味的余地。

总之,《唐风·有杕之杜》这首诗托物寄情,结构精美,以健康、明快的声音,唱出了人类普遍而永恒的情感,不失为早期爱情诗中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