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钟》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原文〕

鼓钟将将,

淮水汤汤。

忧心且伤。

淑人君子,

怀允不忘。

(将、汤、伤、忘,阳部。)

鼓钟喈喈,

淮水湝湝。

忧心且悲。

淑人君子,

其德不回。

(喈、湝,脂部。悲、回,微部。)

鼓钟伐鼛,

淮有三洲。

忧心且妯。(韩妯作陶。)

淑人君子,

其德不犹。

(鼛、洲、妯、犹,幽部。)

鼓钟钦钦,

鼓瑟鼓琴。

笙磬同音。

以雅以南,

以籥不僭。

(钦、琴、音、南、僭,侵部。)

〔译文〕

敲起编钟锵锵作响,淮水浩荡涌起阵阵波浪。我的内心充满着忧愁和悲伤,想起古代的好君子啊,实在令人思念难忘。

敲起编钟喈喈作响,淮水滔滔奔流向东方。我的内心充满着忧愁和悲伤,想起古代的好君子啊,品行端正皆优良。

又是敲钟又是打鼓,淮河水中可见三小洲。我的内心充满着忧愁和悲伤,想起古代的好君子啊,品德美好永远飘香。

敲起编钟钦钦作响,边鼓瑟边弹琴,笙磬同奏互相和鸣。歌唱雅乐和南乐哟,吹籥伴奏有条不紊分得清。

〔评介〕

全诗四章,每章五句。关于诗之主旨,旧说纷纭。《毛诗序》云:“《鼓钟》,刺幽王也。”《毛传》云:“幽王用乐不与德比,会诸侯于淮上,鼓其淫乐以示诸侯,贤者为之忧伤。”欧阳修对此提出质疑,认为《诗》、《书》、《史记》中并无记载幽王东巡(即指“会诸侯于淮上”)之事(见《诗本义》)。朱熹《诗集传》态度较为审慎,不作强解,干脆说“此诗之义未详。”程俊英《诗经译注》说:“这是讽刺周王荒乱,伤今思古的诗。过去有说是刺幽王的,有说是昭王时的作品,都无确证。”在难以确定哪位君王的时候,统言之曰“周王”,这当是一种较为谨慎而策略的可取之法。由全诗观之,伤今思古是其主要思想内容,借古讽今是其重要艺术手法。

一至三章,重章复沓,反复渲染了周王盛大乐会的场面,那反复变化。悠扬悦耳的“将将”、“喈喈”的“鼓钟”声,在“淮水汤汤”、“淮水湝湝”、“淮水三洲”这广阔辽远背景的衬托下,更显得气势宏伟,雄浑激越。诗人有机会参加这样的音乐盛会,其心情理当是欢快无比的。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他只感到“忧心且伤”、“忧心且悲”、“忧心且妯”,真可谓是“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了。诗人之所以内心充满了无比的忧伤之情,那是因为当朝的周王昏庸荒淫,虽用先王之乐而德不相称,广阔天地间充满着“靡靡之音”、“亡国之音”。作为一个具有政治责任感与爱国心的士大夫来说,他怎能不悲伤哀愁呢?由眼前荒淫的君王,他自然会想起先王圣贤们的美德。在“淑人君子,怀允不忘”、“淑人君子,其德不回”、“淑人君子,其德不犹”的反复追思中,自然流露出对眼前昏君的不满与愤恨的情绪,体现了本诗借古讽今、谴责昏庸荒淫君王的主旨。末章除了继续写“鼓钟”之“钦钦’声外,又写了琴、瑟、笙、磬、籥等各种音乐,这些都统一在《雅》乐和《南》乐之中,真是音乐世界,雅俗共赏。至此,诗人已将眼前音乐的演奏推向了高潮。而越如此,就越是突出周王的荒淫享乐之极,也越增添诗人“忧心且伤”的愁情,同时也就更加强了此诗的讽刺力量。此章未着一“忧”字,未见一“怨”字,全是众乐齐响,百声和鸣的描写,而诗人之忧心和怨气却充溢于字里行间,给人们留下了广阔而丰富的想象余地,即:周王如此放纵自己,肆意享乐,其灭亡之日还会远吗?这样作结,如石击水,如音绕梁,意味深长。

此诗运用叠字甚为成功。如以“将将”、“喈喈”、“钦钦”写钟声,以“汤汤”、“湝湝”写淮水奔流之貌,既增强了音乐美与节奏美,又渲染了气氛,有利于揭示诗之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