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邻》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原文]

有车邻邻,(鲁、齐邻作辚。)

有马白颠。

未见君子,

寺人之令。(韩令作伶。)

(邻、颠、令,真部。)

阪有漆,

隰有栗。

既见君子,

并坐鼓瑟。

今者不乐,

逝者其耋。

(漆、栗、瑟、耋,脂部。)

阪有桑,

隰有杨。

既见君子,

并坐鼓簧。

今者不乐,

逝者其亡。

(桑、杨、簧、亡,阳部。)

[译文]

啊!耳朵听到了车轮隆隆的滚动的声音,啊,眼睛看到了驾车的白额马。可是还未看见那位尊敬的车上人,于是赶快向侍从的人传命令,马上去迎他,这位我尊敬的人。

那山坡上长着一排排漆树,那洼地上长着一排排的栗树,上上下下,严整分明。迎来了我所尊敬的人,让我们并肩坐下,一起鼓瑟取乐吧!现在我们如果不能及时行乐,只怕转眼就到八十岁了。

那桑树生长在山坡上,那杨树生长在洼地里,上上下下,清楚分明。迎来了我所尊敬的人,让我们并肩坐下,一起吹笙取乐吧!现在我们如果不及时行乐,只怕转眼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

[评介]

这是一首描写贵族迎接和招待宾客的诗,反映了贵族阶级及时行乐的思想。

诗共三章,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章章四句为第一部分,写主人对宾客的热情欢迎。诗从主人焦急地等待客人写起。主人已经做好了迎接客人的准备,但客人还没有到来,于是主人带着寺(侍)人,到外面去察看。等了一段时间,首先他们听到了车轮滚动的声音,接着,顺着声音的方向望去,望见了从远处奔驰而来的驾车的高头大马。由于是迎面而来,那马头上的白额更是特别显眼。写听到车声、再写见到马,再写见到马头的白额,由无声写到有声,由远写到近,真切传神,既是客观事实的如实描写,又表现了主人由焦急等待到无限高兴的心情的发展转变过程。而主人的热情迎宾也就自然传达出了。接下来两句,写主人虽见到马,但还未见到车中的人,就迫不及待地“寺人之令”,这里的“之”应理解为“是”,也就是寺人是令,就是说,忙于给侍候的人下令,这里可能告诉侍者去搀扶迎接即将要从车上下来的客人,也可能是让他去安排车马,也可能是做其他迎宾之事。主人的热情迎宾,跃然可见。

第二、三章章六句,写主人盛情招待佳宾的情况。这里没有写酒肉饮宴,而只写琴瑟笙簧的同乐。两章开头以“阪有漆,隰有栗”、“阪有桑,隰有杨”起兴,用树林生长排列整齐、各安其所,来象征宾主和乐谦让,各有其序。接着写主客并坐同乐,鼓瑟吹笙。最后各两句,写主客双方,互致情怀,互相宽慰,表示要不辜负美好的时光,及时行乐。这里虽然未免流于消极颓废,表现出有闲阶级的那种闲情和旷达,但另一方面,又确实表现出那种不同于世俗的主雅客清的雍容和谐的高雅风度和朋友之间纯真自然的感情。

对此诗题旨,姚际恒说:“《小序》谓美秦仲,刘公谨疑为美襄公,无有定也。《小序》谓下篇为美襄公,故此云美秦仲,以为《秦风》首耳,其臆测亦可见。”(《诗经通论》)古今论《诗》者,多从《小序》。但从诗的内容来看,都不足为据。只是“寺人”一词,历来解为宦官一流,郑《笺》也注为“内廷小臣”,似可作为依据。但《说文》段玉裁注说:“经典假寺为侍,《诗·瞻卬》传曰:‘寺,近也。’《周礼》注曰:‘寺之言侍也。’凡《诗》、《礼》、《左传》言寺人皆同。”那么寺人,就是指一般的侍人、或者侍者了。在先秦时代,侍人,有的可能是阉人,但也不一定全是阉人,只是以后由于阉人在宫廷内做侍从更适合,于是用阉人做内侍,而称为宦官。至于阉人做侍者,即寺人,在先秦也不一定只限于宫廷,其他卿大夫等贵族也有侍人。(可参看《文史知识》1987年第4期黄永年《唐代的宦官》中关于宦官的“来源和身份”部分)因此,我们觉得不一定非把这首诗说成是“美秦仲”或者是“美襄公”不可。当然,这一首诗肯定是一篇贵族生活的诗,是没有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