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这是一首人民苦于劳役,对君主发出的怨词。如果说风诗是广大人民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民歌,那么,《式微》具有典型的民歌形式。此歌属邶风。邶、鄘、卫都是卫地,春秋时人们已把这些地方产生的诗看作是一组了、卫地原是殷属故地,周武王灭殷后,将殷都朝歌一带三分其地,北为邶,东为鄘,南为卫。朝歌在今河南省淇县,这首诗当是产在磁县,东明等一带。产生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公元前六百六十年前。当时,因卫国多出昏君,加之北受狄人的侵略,南有齐、晋争霸,因此人民生活于涂炭之中,赋税繁重,劳役无休,劳动人民怨声载道。这首诗正是反映了这一时期人民苦难生活的一个侧面。同时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统治阶级压迫的怨恨和愤怒的反抗精神,有着较强的思想性。古人有把此诗解为黎侯为狄人所逐,流亡于卫,臣子劝他归国而作。因此后人便以此诗表示思归。如唐人王维《渭川国家》诗中就有“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的诗句。此讲当不取。
此诗的艺术表现力很强,属典型的民歌形式。以赋的手法,发问的形式,毫无华饰地直抒胸中哀怨之意。全诗二章八句三十二字,两章相似,四句相同,二十八个字是重复使用,作者在上下两章中只更换了两个字,便使全诗既无呆板之嫌,又具有重叹之色。寥寥几句,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愤怒情绪表现得十分充分。作者如无受切身之苦。断不能唱出如此凝炼之句。这也正是民歌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情真意切。
“式微式微,胡不归?”式:语助。微:昏暗,指天色将黑,即是说:天色将黑,天色将黑,为何不能把家归?将人们整日服苦役,精疲力竭,天已黑了,仍不能回家的心情表述出来。“胡不归”是一问句,三字之中含怨恨,含期望。怨恨昏君无休止的劳役;期望能早些回家与亲人团聚,使疲惫已极的身体得到将息。因此,这三字是整诗的中心。细吟这三字,似以苦楚、辛酸、怨怼浸泡。无尽之意,尽在其中。发问之后,作者又以反问句作答。“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微:非、不是。中露:即露中。躬:身体。即是说:不是君主的劳役苦,我们怎么会在夜露中受熬煎;不是为了君主养身体,我们怎么会夜里劳做泥水间。这后两句,将“胡不归”的发问具体化,深化了。一方面指出了之所以有家不能归是昏君派的苦役,一方面写出了这种苦役不过是为了满足昏君骄奢淫逸的欲望,是毫无意义的劳民伤财。既使“胡不归”的发问有了具体内容,又使这一发问更加深刻。由于作者用反问句作答,连同上一句发问“胡不归”,形成了递进发问的气势,使全诗增加了感染力量。读起来就似乎看到了那些被强来的民夫,夜色中,在官吏的逼迫下,夜露湿衣,泥水刺骨,有家不能归,仰天长叹的情景。作者在两章的最后一句中只换了一个字,便把民夫们服苦役的环境描绘得十分真切。一个是“露”,一个是“泥”,露中,泥中,读者设身处地,不寒而栗。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境遇。
全诗长短错落,音韵合谐,读来琅琅上口。语言淳朴、凝炼,言微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