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礼乐征伐——权力的争夺·十二诸侯年表》鉴赏

《史记·礼乐征伐——权力的争夺·十二诸侯年表》鉴赏

选文:

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至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呜呼,师挚见之矣! 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仁义陵迟,《鹿鸣》刺焉。及至厉王,以恶闻其过,公卿惧诛而祸作,厉王遂奔于彘,乱自京师始,而共和行政焉。是后或力政,强乘弱,兴师不请天子。然挟(11)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诸侯恣行,淫侈不轨,贼臣篡子滋起矣。齐、晋、秦、楚其在成周微(12)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晋阻(13)三河,齐负(14)东海,楚介(15)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兴,更为伯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是以孔子明王道,干(16)七十馀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17)《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18)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19)。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20),为有所刺讥褒讳挹(21)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22)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铎椒为楚威王传,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势,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亦上观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23)《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纪。汉相张苍历谱(24)五德,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义,颇著文焉。

太史公曰:儒者断(25)其义,驰说者骋(26)其辞,不务综其终始;历人取其年月,数家隆(27)于神运,谱谍独记世谥,其辞略,欲一观诸要难。于是谱十二诸侯,自共和讫孔子,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为成学治古文者要删焉。

〔注释〕 ①谍:同“牒”。②废:放下。③见:预见。④箸:筷子。⑤唏:叹息。⑥陵迟:衰败。⑦刺:讽刺。⑧奔:逃奔。⑨政:通“征”。⑩乘:欺压。(11)挟:挟制。(12)微:弱小。(13)阻:依靠。(14)负:倚仗。(15)介:借助。(16)干:求见。(17)次:编订。(18)约:精简。(19浃:周全。(20)指:同“旨”。(21)挹:通“抑”。(22)安:满足。(23)捃摭:摘取。(24)历谱:排列。(25)断:截断。(26)骋:放任。(27)隆:重视。

公元

841共和元



厉王子

居召公

宫,是为

宣王。

王少,大

臣共和

行政。
真公濞

十五年,

一云十

四年
武公寿

十年
靖侯宜

臼十八

秦仲四

熊勇七

釐公十

八年
釐侯十

四年
幽公宁

十四年
武侯二

十三年
夷伯二

十四年
惠侯

二十

四年
……
655二十二三十一二十二

灭虞、

虢。重

耳奔狄。
十七



续表



公元

654三十二

率诸侯

伐郑。
二十三

夷吾奔

梁。
十八

伐许,许

君肉袒

谢,楚从

之。
653二十四
652二十五

襄王

立,畏

太叔。
二十五

伐翟,

以重耳

故。
651襄王

元年

诸侯

立王。


齐率

我伐

晋乱,

至高

梁还。
三十五

夏,会诸

侯于葵

丘。天

子使宰

孔赐胙,

命无拜。
二十六

公卒,

立奚齐,

里克杀

之。及

卓子。

立夷吾。


夷吾使

郤芮赂,

求入。
650三十六

使隰朋

立晋

惠公。
晋惠公

夷吾元



诛里克,

倍秦约。


丕郑子

豹亡来。
649戎伐我,

太叔带

召之。

欲诛叔

带,叔

带奔齐。
十一

救王伐

戎,戎

去。
二十三

伐黄。
648三十八

使管仲

平戎于

周,欲

以上卿

礼,让,

受下卿。



续表



公元

647三十九

使仲孙

请王,

言叔带,

王怒。


饥,请

粟,秦

与我。
十三

丕豹欲

无与,

公不听,

输晋粟,

起雍至

绛。
646

秦饥,

请粟,

晋倍之。
二十六

灭六、

英。
645十五

五月,

日有食

之。不

书,史

官失之。


秦虏惠

公,复

立之。
十五

以盗食

善马士

得破晋。
644四十二

王以戎

寇告齐,

齐征诸

侯戍

周。


重耳闻

管仲死,

去翟之

齐。
十六

为河东

置官司。
643
642齐孝公

昭元年
641十九

灭梁。

梁好城,

不居,

民罢,

相惊,

故亡。
640十一
639十二三十三

执宋襄

公,复

归之。



续表



公元

638十四

叔带复

归于

周。


归王弟

带。
十三

太子圉

质秦亡

归。
637

伐宋,

以其不

同盟。
十四

圉立,

为怀

公。
二十三

迎重耳

于楚,

厚礼之,

妻之

女。重

耳愿

归。
三十五

重耳过,

厚礼之。
636十六

王奔汜。

汜,郑地

也。
晋文公

元年

诛子圉。

魏武子

为魏大

夫,赵

衰为原

大夫。

咎犯日

“求霸

莫如

内王。”
二十四

以兵送

重耳。
635十七

晋纳王。
二十五

欲内

王,军

河上。
634

宋服。
633

孝公薨,

弟潘因

卫公子

开方杀

孝公子,

立潘。


救宋,

报曹、

卫耻。
三十九

使子玉

伐宋。



续表



公元

632二十王

狩河阳。
二十八

公如践

土会朝。
齐昭公

潘元年

会晋败

楚,朝

周王。


侵曹伐

卫,取

五鹿,

执曹伯。

诸侯败

楚而朝

河阳,

周命赐

公土地。
二十八

会晋伐

楚朝周。
四十

晋败子

玉于城

濮。
631
630

听周归

卫成公。

与秦围

郑。
三十

围郑,

有言即

去。
629
628

文公薨。
三十二

将袭郑,

蹇叔日

不可。
……
477四十三

敬王崩。
十八

二十七

卒。


二十五

卒。
三十五

三十七

卒。
十四

卒,子

厉共公

立。
十二

五十七

卒。
四十

六十四

卒。
卫君起

元年

石傅逐

起出,辄

复入。
十四

十九卒
二十四

三十

八卒。
十六

二十八

卒。
十九

二十三

卒。



鉴赏:

在二十四史中,“表”分世表、年表、月表,是以时间为线索,空间为构架,系统记录历史上发生的各种事件,形似编年体,具有提纲作用。它继承和发展了古代谱牒的书写模式,用来补本纪、世家、列传之不足。

《十二诸侯年表》名曰十二,实际上却列出了十三个诸侯国,司马贞说“贱夷狄不数吴”。也有人说古文中常用虚数,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十二当为虚指;还有人认为“首周次鲁”,所以不算鲁国。司马迁为何命名“十二”,总有作者主观的原因,然而他用列表的方式记录各国重要事迹,让研究人员自己删繁取要,足以见其书写“信史”之心。春秋时期,以诸侯纷起、五霸迭兴为显著特点。群雄并起,是历代末世的必然现象,而“诸侯”源自分封,所以诸侯纷起又成了周代末年的独特风景线。“五霸”是谁?历史上很有争议,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基本认同司马迁所提之齐、晋、秦、楚四国,尤其是齐、晋二国。这些诸侯国最初都很弱小,却一步步走向霸主的地位,其间有着怎样的崛起方式呢? 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中已经做出了很好的说明,兹以晋文公为例叙说之。

晋文公,名重耳,春秋霸主晋国之君,曾流亡国外19年,最后在秦的帮助下回国继位。当时,齐桓公的霸业已经衰落,宋襄公妄图利用楚国成就霸业的美梦也归于破灭,楚国趁机向中原进发,诸侯之间、诸侯内部混战不已,就连周襄王都遭受兄弟发难。齐国势力支撑下的社会秩序不复存在,诸侯相伐、夷狄进犯的局面召唤着新霸主的到来。于是,晋文公抓住时机,大力整顿内政,任用贤能,增强国力。更以“尊王”为旗号,帮助周天子平定内乱,荣获美名。后侵曹伐卫、拉拢齐秦,终于城濮之战,大败楚军,会集诸侯于践土,成为一代霸主。晋文公为什么能够成功呢?一方面在于他对现实形势的准确把握,另一方面在于他巧妙的策略应用。

图谋称霸的晋文公面临着这样的形势:天下的势力集团主要有晋、楚、齐、秦四家,而楚国发展最为迅速。当年齐桓公称霸,是以签约的形式稳住楚国,因而楚国的实力没有损失,桓公死后楚国更抓紧扩张,晋文公当然不敢小视。为了提高战争成功的机率,他采取了联合齐秦、诱楚北上的军事策略。联合齐秦,壮大自己,以稳定后方;而诱楚北上,疲惫其兵,则是以逸待劳。当年晋文公受秦国的帮助得以回国,所以秦晋联盟顺理成章。而后楚国在围宋之时,同时占据了齐国谷邑,晋文公发兵救宋,也解了谷邑之难,便具备了与齐国联盟的条件。在有名的“侵曹伐卫”事件中,晋文公以“喜赂怒顽”之计,巩固了与齐秦的联盟。由于楚将子玉刚愎自用,不听劝告,追击晋军,晋文公“退避三舍”,成功诱敌北上,既得美名,又成战术,终于在城濮之战中大获全胜。

单独一个晋文公是打不了胜仗的,晋文公的胜利,是晋国人才集团的胜利,是晋文公善于用才的胜利。有两个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一曰惟楚有才,一曰楚材晋用。把它们联系起来阅读,便可体味其中的意蕴,很能说明晋文公善于用才。晋文公在国外流亡,回国之后苍凉满目、矛盾尖锐,反对势力也相当张狂。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晋文公采取开明的用才机制,化解矛盾,变敌为友,唯才是用。对待资历深厚的人才,晋文公尊重有加,比如“父事狐偃,师事赵衰,而长事贾佗”。在“明贤良”、“赏功劳”、“举善授能”的用贤政策下,很快形成了一个忠心不二、勤勉能干的人才集团。尤其受后世推崇的是晋文公手下的“五贤士”,虽然历史上争议颇多,但狐偃、赵衰、魏武子三人是基本肯定的。且不论另外二人是谁,这样的争议已经足以向我们表明晋文公强大的揽才手腕。

晋文公很会揽才,也就是很会收拢人心,而他收拢人心的重要手段则是取信立威。荀子说“义立而王,信立而霸”,越是乱世,越要守信,无信不足以团结力量。晋文公做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能在诸侯国与民众中树立个人威信,收拢各方人心。如果我们把重耳和晋惠公夷吾放在一起比较,不难发现,夷吾至少在信义方面就不如重耳。如年表中所记,晋惠公元年(前650年),夷吾便诛杀了拥立自己的里克,又违背对秦国许下的诺言,第四年晋国发生灾荒,秦国借出了粮食,而第五年秦国发生灾荒的时候,夷吾非但不借粮食给秦国,反而趁机派兵攻打,秦国自然非常愤怒,最终俘虏了晋惠公。然而,重耳却有守信的故事流传千古。晋文公攻打原国的时候,只携带了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为期攻下原国。当十天期满却没有攻下原国的时候,晋文公依然下令退军,虽然士兵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成功,但晋文公声言不能因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于是收兵回国。这样的做法反而为他赢得了信誉,原国、卫国的百姓感佩于文公的诚信,纷纷来降。家喻户晓的“退避三舍”,也是晋文公诚信践诺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