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华礼乐文明的奠基·鲁周公世家》鉴赏

《史记·中华礼乐文明的奠基·鲁周公世家》鉴赏

选文: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九年,东伐至盟津,周公辅行。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禄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缪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11),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史(12)策祝(13)曰:“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14)疾。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旦巧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乃命于帝庭,敷(15)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16)不敬畏。无坠天之降葆(17)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今我其即命于元龟,尔之许(18)我,我以其璧与圭归(19),以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20)璧与圭。”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发,于是乃即三王而卜。卜人皆曰吉,发书视之,信吉。周公喜,开籥(21),乃见书遇吉。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兹道能念予一人(22)。”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诫守者勿敢言。明日,武王有瘳(23)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24)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25),周公乃践阼(26)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27)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28)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29)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30)。”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31)蔡叔。收殷馀民,以封康叔于卫,封微子于宋,以奉殷祀。宁(32)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

天降祉福,唐叔得禾,异母(33)同颖(34),献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馈周公于东土,作《馈禾》。周公既受命禾,嘉(35)天子命,作《嘉禾》。东土以集,周公归报成王,乃为诗贻王,命之曰《鸱鸮》。王亦未敢训周公。

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36)自周,至丰,使太保召公先之(37)雒相(38)土。其三月,周公往营(39)成周雒邑,卜居焉,曰吉,遂国(40)之。

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41)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42)如畏然。

初,成王少时,病,周公乃自揃(43)其蚤(44)沈之河,以祝于神曰:“王少未有识,奸(45)神命者乃旦也。”亦藏其策于府。成王病有瘳。及成王用事,人或谮(46)周公,周公奔楚。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47)周公。

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毋逸》称:“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 故昔在殷王中宗,严恭敬畏天命,自度(48)治民,震惧不敢荒宁,故中宗飨(49)国七十五年。其在高宗,久劳于外,为与小人,作(50)其即位,乃有亮暗(51),三年不言,言乃欢,不敢荒宁,密(52)靖殷国,至于小大无怨,故高宗飨国五十五年。其在祖甲,不义(53)惟王,久为小人于外,知小人之依,能保施小民,不侮鳏寡,故祖甲飨国三十三年。”《多士》称曰:“自汤至于帝乙,无不率祀明德,帝无不配天者。在今后嗣王纣,诞淫厥佚,不顾天及民之从也。其民皆可诛(54)。”“文王日中昃(55)不暇食,飨国五十年。”作此以诫成王。

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56)。百姓说(57)

周公在丰,病,将没(58),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59)不敢臣周公也。

……

〔注释〕 ①笃:忠实。②翼:辅佐。③把:握。④夹:在两旁。⑤衅社:献祭土地神。⑥傅:辅助。⑦集:通“辑”,安定。⑧豫:安乐。⑨缪:通“穆”,恭敬。⑩戚:(使)忧愁。(11)质:以人身为供品。(12)史:史官。(13)祝:祝祷。(14)阻:一作“淹”,停留。(15)敷:通“溥”,普遍。(16)罔:没有。(17)葆:通“宝”。(18)许:答应。(19)归:通“馈”,赠送。(20)屏:藏。(21)籥:通“钥”,钥匙。(22)予一人:最高统治者的自称。(23)瘳:病愈。(24)强:通“襁”。(25)畔,通“叛”。(26)践阼:帝王即位。(27)辟:同“避”。(28)蚤:同“早”。(29)相:辅佐。(30)骄人:傲慢待人。(31)放:流放。(32)宁:(使)安定。(33)母:同“亩”。(34)颖:穗。(35)嘉:感谢。(36)步:步行。(37)之:到。(38)相:审察。(39)营:建造。(40)国:定都。(41)倍:通“背”,背向。(42)匔匔(qióng):谨慎恭敬的样子。(43)揃:通“剪”。(44)蚤:通“爪”,指甲。(45)奸:通“干”,冒犯。(46)谮:尽谗言诬陷人。(47)反:同“返”,(使)回归。(48)自度:遵守法律。(49)飨:通“享”。(50)作:等到。(51)亮暗:君王守丧,委政于大臣。(52)密:安宁。(53)义:适合。(54)诛:讨伐。(55)昃:太阳过午西斜。(56)百姓:百官。(57)说:通“悦”。(58)没:通“殁”,死亡。(59)予小子:君王对长辈的自谦语。

鉴赏:

周公旦,是周朝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姓姬名旦,也叫叔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有助武王伐纣之功,佐成王安邦之绩。在西周初年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文王在位的时候,周公旦就因为与众不同、贤能尤佳而深受宠爱,武王即位之后,更是十分器重,每遇有事,必与相谋,除伐纣之外,辅行盟津之会,设置“三监”督殷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美谈。及至武王崩逝、成王登极,果断代天子行权理事。于成王六年(前1037年)“制礼作乐”,待到七年之后,毅然归政成王,面北而立,态度恭敬谦谨而兼有畏惧之行状,俨然臣子之貌。成王亲政之后,遭被诬告的际遇,但也很快化解。后于丰京病危,嘱咐死后欲葬于成周,以表不敢离开成王之心。然及其逝,成王却葬之于毕邑,以表不敢以周公为臣下之意。

对于周公摄政一事,历朝历代,崇敬者很多,心存怀疑的人也不少。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看法:一是认为周公的本意不是辅佐成王,而是想取而代之;一是认为周公摄政乃形势所迫,他本人对王室忠心耿耿,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臣子典范;一是认为武王考虑到当时的状况,本就有暂时仿效商代“兄终弟及”制度的意思;还有一种看法则既承认摄政一事有可以怀疑的地方,同时也褒奖周公在历史上的实际贡献。后人的疑惑与争论,当然不是空穴来风,从周朝的很多事情上都可以窥见一斑。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为何叛乱?《鲁周公世家》中说“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而《管蔡世家》中却又说“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这两种不同的表述也很容易让人产生遐想,管叔、蔡叔者,乱臣贼子乎? 即便是召公等朝臣也并非绝对相信周公的忠诚。

周公的内心世界我们不好妄加揣测,但毫无疑问的是,周公总是事实上的成功者。对于后人,他是封不住嘴的,而对于当时的人,周公却巧妙地证明了自己的合法性,确立了自身在周朝的崇高地位。

周公的第一个策略是以先王作为庇护,使摄政名正言顺。从历史上来看,商代实行的是巫术政治,商尹的职责一般只限于在宗教祭祀方面对王进行辅佐,而周王由于在巫史方面的才能衰退,尹或宰则成了全国最重要的精神领袖。周公身为周廷之大宰,专有巫史的才能和权力,因而他可以将权力的来源假托于先王和神明。“旦巧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说明他对自己的这项本领十分自信。武王克殷的第二年,天下尚未安定,武王病了,大臣们都非常恐惧和担忧,太公、召公想到文王庙去卜问一下,而周公却说“未可以戚我先王”,于是以身为质,预筑三坛,持璧秉圭,祝告三王。结果很是吉利,第二天武王的病就好了。一方面,这在周朝不是小事,从此以后周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更趋完好;另一方面,通过与先王的“对话”,又在人们的心目中确立了他是可以沟通先王的合法代表的身份。后来管叔等人散布周公将对成王不利的谣言,引起太公望、召公奭等人怀疑的时候,周公便充分利用了先王的威信为自己辩护,说这样做是为了向先王有个交代。从东征之前的占卜、迁都之事的占卜,以及当初因成王年少患病而甘愿剪掉自己的指甲来祝告神明等事,都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周公的巫术行为不持有任何异议,表明了当时人们对周公的占卜能力以及通达先王与神明能力的认可。

周公的第二个策略是以现实形势为根据,利用人们的习惯思维,使摄政合情合理。也许周公自己都没有发觉,他歪曲地使用了以果寻因的方法。他说自己之所以代成王暂时处理国政,是害怕天下叛乱。这是合情合理的。想当初武王生病,便引起了恐慌,何况今日武王死了,成王还是个小孩子呢?可是,司马迁在书中说“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一个“果”字,既表现了周公的先见之明,也使得人们在回过头来思考周公为何摄政一事的时候,信服了周公确实是为了江山社稷唯恐有乱而摄政的说法。这实际上是对以果寻因方法的歪曲,从既定的事实出发,追溯支持该结果的一切因素,管、蔡等人成了注定的反叛者。当然,周公还是以实力得胜并最终大获人心的。

周公的第三个策略是谨慎小心,肯干实事。周公在祝告先王时赞美武王“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很显然,他对自己的巫术才能非常自信,但却始终把最高领袖的政治形象凸显出来,掩住了个人的政治锋芒。在这其中,便体现了周公对人情方法的巧妙运用。所以才有周公遭受诬告之后,成王打开内府,看见当年祷告的册文,感动落泪的事情发生。周公好做实事,给予人们切实的好处,摄政自然顺服人心。时人与后人对他的认可,不就是因为他确实为周朝统治的稳固、中国历史统一进程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吗?尤其是在尚德尚贤的周朝,又舍周公其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