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三)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注释〕 呦(yōu)呦:鹿的叫声。 苹:艾蒿,叶青色,茎像筷子,可以生吃。 承筐:指奉上礼品。 将:送,献。 周行(hánɡ):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 孔:大。 视:同“示”。 恌:同“佻”。 则:法则,楷模。 效:仿效。 旨:甘美、甜美。 式:语助词,应当。 燕:同“宴”。 敖:同“遨”,嬉戏。 芩(qín):草名,蒿类植物。 湛:深厚、持久。
〔鉴赏〕 《鹿鸣》是《小雅》中的第一篇,讲述的是王者宴请群臣的场面,正如《诗序》所说“《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古代君主宴请群臣,常演奏此乐曲,以期造成君臣之间的和谐、安乐的政治氛围。民间雅士设宴招待嘉宾时也常演唱此曲以助兴。
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树木茂盛、鲜花盛开的林苑中,一群鹿悠闲地吃着鲜嫩的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欢娱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这种自然景色起兴,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营造了一个轻松而热烈的气氛。朝臣赴君主设立的宴会,本来就有拘谨和紧张的感觉,但是这种令人陶醉的景象给与会的嘉宾以强烈的感染,惶恐不安的心情放松安定下来了。如此氛围之中的宴会,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可以有效地促进君臣之间的感情沟通。接着诗歌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欢乐的乐曲声中,在明快的节奏、悦耳的旋律之中,参与宴会之中的人在尽情地享受音乐审美的愉悦的同时,强烈地感受到主人的盛情美意,同僚友人关系的温馨美好,平日上下左右之间种种抵牾、争执,甚至冲突所引起的不快或愤恨也就逐渐化解,以至于抛之脑后。乐曲与“呦呦鹿鸣”之声相呼应,表现了鹿与鹿、人与人之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情感共鸣;两者又相互交融,构成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动人画面。在演奏音乐的同时,主人“承筐是将”,命侍从抬来竹筐,向客人赠送礼物,给他们带来一个个惊喜,宴会气氛更趋活跃,客人更加兴奋。此时,主人又向宾客致辞,由衷地感谢客人的光临,热情赞扬他们平时对主人的支持和帮助。所谓“人之好我,示我周行”,充分肯定了来宾对自己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所作出的贡献。主人的慷慨和诚挚致谢更加加深了主客之间的情谊和关系。
第二章的第一、第三句相同,重复的诗句进一步渲染了宴会的和洽气氛,更加充分表现了主人的兴高采烈的心情。第二句句式与前一章相似,而以“蒿”字取代“苹”字,从而使文字显得错落有致。第四句与第一章不同,赞扬客人道德高尚(“德音孔昭”),这就把此诗意蕴提升到新的境界。主人的祝词表扬来宾、“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就是说他们在人民面前显示出庄重的样子,一点也不轻佻,他们的美好的品行成为君子效法的榜样。这些诗句不完全是客套话或虚假的溢美之词,它们既是对客人在道德行为方面的肯定,也是对他们的鼓励和期许。这些话语表明,《鹿鸣》并非简单地只是宴会的助兴之诗,或纯粹是为了加强感情联系,其主旨在于表达主客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共同致力于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的美好愿望。
第三章着重描绘乐队演奏的效果,“鼓瑟鼓琴”的重复吟诵演唱使人们似乎看到乐师们为宴会的气氛所感染而更加激情洋溢地弹奏的情景,仿佛听到了柔和、悠扬、舒展、贯珠扣玉的天籁之声从琴瑟之弦流淌而出,沁人心脾。最后几句把主人热情好客、客人尽兴而乐的情景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出来,从而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
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下的政治生活充满了猜忌、阴谋、内乱和战争,在极其险恶的人际关系中,《鹿鸣》所渲染的君臣上下温情脉脉、其乐融融的景象显得极其珍贵,对古代士大夫特别有吸引力。因此,历代都十分珍视此诗,经常咏唱,这就使《鹿鸣》成为《诗经》中的名篇,它对于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这首诗歌充分表现了君主对臣下、长上对下级的善意和尊重,也就是对人才的重视,因此东汉末曹操作《短歌行》曾引用《鹿鸣》首章前四句,以表达其求贤若渴的心情。宋朝殿试文武两榜状元后所设宴会,以及同年团拜,就称“鹿鸣会”。各个朝代科举考试后各地都要举行庆祝宴会,由州县长官宴请考官、学政和考中的士人,这样的宴会也叫“鹿鸣会”,由此也可见此诗在古代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