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二)月出皓兮!佼人兮!舒懮受兮!劳心慅兮!
(三)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注释〕 皎:洁白明亮。 佼(jiǎo)人:佳人。僚(liǎo):美好的样子。 舒:宽解。窈:幽远。纠:愁结。 劳:烦劳。悄:忧愁。 皓:洁白明亮。 (liú):同“”,美好的样子。 懮(yǒu)受:体态苗条。 慅(sāo):忧郁,忧愁。 照:照耀。 燎:照明。这儿是说佳人容光焕发,光彩照人,使见之者眼前一亮。 夭绍:轻盈多姿。 惨:悽惨。
〔鉴赏〕 在中国自古以来月光被当作美的象征,成为诗歌的永恒的题材,文人骚客吟唱的对象,出现了无数咏月诗。它们的审美价值极高,创造的艺术境界极美,其首出之篇就是《月出》。它是陈国的民歌,共三章,每章第一句以月起兴,第二、三句描写佳人之美,末句都是抒发诗人自己的相思之情。
“月出皎兮”是兴也是比。这四个字描绘了诗人夜思的背景和氛围: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洒下遍地银辉。碧空如洗,万籁俱寂,唯有明皓的月亮悬于天上。在此时面对此景,诗人对他所倾倒的佳人的思念油然而起。“佼人僚兮,舒窈纠兮”,他无比爱慕的这个女子,身材苗条秀美,气质柔美多姿。后面两章又进一步赞叹此女子之美:“佼人兮,舒懮受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句型不变,每一句变换一、二个字,一唱三叹,一个举止轻盈舒缓,性情娴雅脱俗的绝色女子就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了。诗歌以美丽的月亮比喻佳人,以皎洁的月光衬托佳人,就使美人显出无比迷人的风韵。在诗中人月交相辉映,月亮好似诗人心中的美人,美人是诗人心中的月亮。“劳心悄兮”,让他如此神颠魄荡的佳人却像月亮那样遥远,可望而不可即,空悬青天,怎能不让他陷于烦恼、忧愁、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他的心灵怎么不会备受煎熬。第二、三章末句的“劳心慅兮”、“劳心惨兮”,与第一章的“劳心悄兮”呼应,更渲染了作者情之痴和爱之深。形容女子的美与自己内心的煎熬是相互为用的:忧心越重,忧愁越是难以排遣,越是显出女子的迷人;佳人越姣美,就越增强诗人企慕之情和相思之苦。
《月出》明明是一首情歌,但是道学家却把它曲解为政治诗,《诗小序》说“《月出》,刺好色也。在位不好德,而说美色焉”。南宋朱熹不同意此说,认为:“此亦男女相悦而想念之辞。”这就还了此诗的本来面貌。然而已故现代著名学者高亨在《诗经今注》中又提出一说:“陈国统治者杀害了一位英俊人物。作者目睹这幕惨剧,唱出这首短歌,来哀悼被害者。”对《月出》主题的不同解释表明人们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眼光来欣赏艺术作品的。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它们所创造的意境,不同的读者往往有自己的理解,阅读作品时常常移其情志于其中,这是一种旁通其情、触类以感、充类以尽的精神活动。对于这一过程,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做过精辟的概括:“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在这个过程中主体人格和客观情状融合为一。中国人在赏月和咏月之时,就是将自己的情感、感受移入月亮和月色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月亮,别样的月亮映照别样的心灵,什么样的心灵感受什么样的月亮。因此就《月出》这首诗而言,上述歧出的见解同人们对月亮的隐喻所表达的意义的不同认识相关。
《月出》在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这是由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意味无穷。月光冰清玉洁,因此自古就被人们视为美人和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月亮高悬空中,清辉柔光直射心田,最容易引发人们的柔情、思念之情,所以咏月之诗多为怀人、思乡之作。月亮十分美丽,令人心醉,但是可望而不可即,由此成为心灵无比想望却难以实现的理想的象征,因而月亮是让人怅惘的美丽。月色具有一种幽美、空阔的意味,《明月》一诗就为我们描绘了空灵深邃的情境,其中景色和意念虚实相生,月与人相互衬托,创造了深情绵渺的意境。此外,月亮独照夜空,月光透明清澈,能显示节操令德,也能为孤独、清高者寄托情志。正因为一个月亮同如此丰富复杂的自然和精神的现象和活动相联系,所以千百年来对于月亮,一代代中国人常咏常新,奇思新意层见叠出,在中国的艺术园地种植出一片奇花异草。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怀远》),常建的“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宿王昌龄隐处》),王昌龄的“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然展新悟”(《送冯六元二》),李白的“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送祝八》),杜甫的“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梦李白》),李商隐的“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应断肠”(《月夕》),宋文学家苏轼的《前赤壁赋》意境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句子,等等,所有这些把由月亮引发的种种复杂的思想、情感,由月色造成的各种美妙的意境挥洒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其源头可追溯到《月出》。
从文字的语音看,全诗句句押韵, 一句一韵,三字一韵,加上双声叠韵,韵节铿锵而又婉转起伏,流畅自如,乐感很强,显出了音乐美。清人方玉润赞扬《月出》“句句用韵,已开晋唐幽峭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