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类·运思奇幻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想象类·运思奇幻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 此事偏要实叙,不怕惊死谈清空一流,却全是世间痴儿女幻境。极力逼出换头二句。“那知”二字,劈空提出。“乞巧楼南北”,倒钩。以下分作两层感叹。“谁见金钗擘”,则不独“不见津头艇子”,人无今古,一切皆空。惟有眼前景物,聊与周旋耳。前段运思奇幻,后段寄情闲散,点化处在数虚字。(陈洵 《海绡说词》)

【词例】

六 么 令

七 夕

吴文英

露蛩初响,机杼还催织。婺星为情慵懒,伫立明河侧。不见津头艇子,望绝南飞翼。云梁千尺。尘缘一点,回首西风又陈迹。那知天上计拙? 乞巧楼南北。瓜果几度凄凉,寂寞罗池客。人事回廊缥缈,谁见金钗擘?今夕何夕?杯残月堕,但耿银河漫天碧。

【解析】填词思致奇特,想象丰富多幻,即所谓“运思奇幻”的一法。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多长于此。吴文英〔六么令〕《七夕》 借七夕的神话传说,将对亡姬的思念写得尤为奇幻。

词的上片写亡姬七夕时天上的寂寞及其对生前爱情的眷恋。“露蛩初响”,“蛩”指蟋蟀,也叫促织,其声似催促女子勤于织布。起句写秋天带着露水的促织刚开始鸣响,点出七夕之夜刚刚降临。“机杼还催织”承上句蟋蟀初叫,写它仍旧催促织机边的人织布。此处“还”字透出物是人非的今昔之感,并显出夜夜催织之意。下边笔势微转,写下“婺星为情慵懒,伫立明河侧”二句。“婺星”,即婺女,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之第三宿,有星四颗。在织女星南。晋·左思 《吴都赋》: “婺女寄其曜,翼轸寓其精”唐·李善注:“ 《汉书》: ‘越地,婺女之分野。’”这里以婺星指亡姬,既切生死之别,又合亡姬生前原在越地与自己共同生活的旧事。这二句写她在众人都在织布时,却为情所伤慵懒地伫立在银河岸边。此处夺胎于 《古诗十九首》 中“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一诗。传说七夕之夜鹊儿飞到天上搭起鹊桥,分在银河两边的牛郎、织女此时能在桥上相会。而此时婺女“不见津头艇子,望绝南飞翼”,无法同词人相聚,从不见艇子、为牛郎织女能否相会担心,伫立着望到牛郎织女相聚之后又离开,鸟儿渐渐都远远飞去。“云梁千尺”指鹊桥。“尘缘一点”,指牛郎织女因尘世爱情而相聚,也指婺女与词人的尘世爱情。“回首西风又陈迹”,鹊儿飞去,鹊桥乌有,鹊桥相会,转眼陈迹。可是姬人呢?她在天之灵思念地上的词人,连同词人获见一面的机会都没有,她只能伫立银河旁,望着牛郎与织女的匆匆聚散,想着自己往昔同词人在一起的美好生活,独饮着那份孤独与空寂之感。写七夕最容易拘限于牛郎织女相会故事之中,词人将亡姬比作婺星,只有牛郎织女事作配衬,这样就有了新意,也能放得开,其运思也更为奇幻了。但它仍是七夕之夜词人思念亡姬情痴神迷所生幻境的实述,同欲言此事,而不言此事的清空意趣有所差别。

下片由上片写天上婺星,转到写地上词人,使上片奇幻描述归结到词人对亡姬的思念上。生人、亡人两相思念,却不得见,更增添了词的感染力量。下片起句劈空而来,“那知天上计拙,乞巧楼南北”,写词人这时想起亡姬生前七夕乞巧,祈求愿与词人永远相爱、永不分离的往事。可天上牛郎织女相分银河两岸、一年仅能一见,他们不也是无计可施吗?“那知”即哪里知道,写出当时情之痴,并表达出对美人亡去的出乎意料。“天上计拙”承上片写对天上亡姬处境的想象,写地上自己的落寞与无奈。换头巧妙,打开下片。“瓜果几度凄凉,寂寞罗池客。”晋·宗懔 《荆楚岁时记》: “七月七日世谓织女牵牛聚会之日,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美人在时,词人同她总是一同乞巧的。美人亡后,词人仍每年摆上瓜果,纪念当年乞巧之时的,却总徒然增添心中的凄凉。“罗池客”原指唐诗人柳宗元。柳宗元贬谪柳州时,亡去了妻子。罗池,池名,在今广西省柳州市东,罗池夜月为当地八景之一。唐时于池旁建庙,祀柳州刺史柳宗元。此处词人以“罗池客” 自指。“人事回廊缥缈”,“回廊”,曲折的走廊。此句写人间往事曲如回廊,隐约如梦。“谁见金钗擘”,句出唐·白居易《长恨歌》诗句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反其意而用之,写自己同美人空有山盟海誓,不能相见,讲唐玄宗与杨贵妃之传说为虚妄,尤见沉痛,有大梦初醒,万事皆空之感。“今夕何夕?”正是惆怅之时,心事重重,不知今夕是何年之意。“杯残月堕,但耿银河漫天碧。”写词人忧极之时,自己饮酒消愁,四下空无一人,杯里还有残酒,月亮已经落下,银河闪亮,天空一片碧蓝。词在结尾之时,又将景象拉到天上。面对天空,词人又对银河边的亡姬产生了无穷遐想。此时全词收束,既紧扣七夕之题、与上片对亡姬天上状况的想象相呼应,又留下不尽言外之意,使全词余音袅袅。

写七夕题材的词因为有牛郎织女的神话可以利用,往往 “运思奇幻”。北宋苏轼、黄庭坚均有 《鹊桥仙》 咏七夕之作,想象奇特、多幻,其中秦观 “纤云弄巧”一首尤为有名。但不是咏七夕的词都如此。吴文英〔荔枝香近〕《七夕》便不象他的 《六么令》 那样。它虽涉及七夕传说,但总的讲多写人间事情与景物,不能说 “运思奇幻”。另一方面,不是咏七夕的,如北宋苏轼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李清照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南宋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姜夔 《念奴娇》“闹红一舸”、《疏影》、王沂孙 《眉妩》、《新月》等名作,也是“运思奇幻”的。

吴文英词 “运思奇幻”处在南宋便有人看出,张炎讲它如 “七宝楼台,眩人眼目”之论中便隐含有这层意思。清人周济云:“梦窗 (吴文英号) 此处指其词) 奇思壮采,腾天潜渊”( 《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所论渐趋明确。陈洵摄出 “运思奇幻”一词以道之,并在吴词中指出其所在,更简洁、明了、具体,有意无意中也指出了一种重要的填词运思方法。这是对词论的丰富,对他人的创作也有借鉴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