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类·悲深婉笃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风格类·悲深婉笃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易安 《武陵春》,其作于祭湖州以后欤?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吴衡照 《莲子居词话》 卷二)

【词例】

武 陵 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解析】 清代词论家陈廷焯认为:“词贵缠绵,贵忠爱,贵沉郁。”(《白雨斋词话》 卷一) 陈氏的主张,可以说是 “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的继承和发展。所谓 “悲深婉笃”,也就是陈氏所标举的缠绵、忠爱和沉郁。它是词在内容上体现出的一种特质,是词在写法上表现出的一种特点,也是词在风格上呈现出的一种特色; 它是用婉转曲折的手法,纡徐低回的笔调,表达悲苦忠爱的内容,深挚凝重的感情; 它是有千言万语郁积胸中,却又不能一吐为快,而是以顿挫深曲出之; 内容上的 “悲”和写法上的 “婉”,是构成它风格的两个要素。象李煜的 《浪淘沙令》: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悲则悲矣,称其婉则未可; 晏殊的 《浣溪沙》 词:“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其动人处在于委婉含蓄,非在情悲意苦也。而象李清照的 《武陵春》词,以婉曲幽深之笔写凄凉悲苦之情,确属悲深婉笃之作。

李清照的后半生,可以说是倍尝甘苦,历尽艰辛。靖康之乱后,徽钦二帝北俘,宋室南迁,清照也随丈夫赵明诚来到建康。建炎三年 (1129)五月,明诚被旨知湖州,同年八月卒于建康。时年四十六岁的李清照,从此开始了流荡无依的乱离生活。南下以来,青州故居的书册什物十余屋皆毁于兵燹,随身携带的古籍文物也散失殆尽。先是国破,继是家亡,接着又被诬陷为通敌,“爱惜如护头目”的书册文物“乃十去其七八”(《金石录后叙》),接踵而来的变故使词人的心灵遭受了残酷的折磨和打击,词的创作也较前期发生了明显变化。颠沛流离的生活遭遇,哀愁凄苦的内心世界,正是铸就易安词灵魂的重要元素。《武陵春》一词,乃词人五十三岁(1135)避难金华时之作,吴衡照依其内容,称 “其作于祭湖州以后欤?悲深婉笃,犹令人感伉俪之重”,是深中肯綮的。词的上片突出写一个 “悲”字。“风住尘香花已尽”,用笔含蓄,极富暗示性。俞平伯曾评此句道:“意不过风吹落花,却先说风住,再说尘香,而花已尽,一句三折。”(《唐宋词选释》)春风止息,春花零落,一个象征着美好的季节就这样白白地流走了,消失了,逝去了!是惋惜,是无奈,还是哀叹?一句平常的景语中,蕴涵了几多情愫。接下来的“日晚倦梳头”一句,将这种情愫间接地表达出来,用笔仍很含蓄。日色已高,起床后什么也不想做,连头都懒得梳理,这自然是由于心绪不佳之故。“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卫风·伯兮》)在 《凤凰台上忆吹箫》 词中词人曾写道:“起来慵自梳头。”那是因为丈夫即将远行而苦恼,如今斯人长逝,孑然一身,更有何心情可言! 经过以上两句的描写,以下转为纵笔直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南渡以来,词人经历了多少变故,多少打击,多少痛苦,如今早已是万事皆休!“欲语泪先流”一句,将词人内心隐藏着的深悲剧痛形象地表达了出来。上片的四句词情真意笃,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它是词人生活境况的真实写照,是词人深厚情感的真实流露。唯其真,故能深,此所谓“以吾言写吾心”(况周颐 《蕙风词话》)者也。词的过片,没有补写“欲语”的内容,也没有任“泪”继续“流”下去,而是宕开一笔,转出一层新意。尽管眼前的春色已一扫而空,但闻说双溪那里春色尚好,所以也微动泛舟之念。青年时代,词人曾有过“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的经历,那是怎样一种欣喜和怡悦。然而,今天却全然不同了。这种美好的念头一闪即逝,重又坠入了悲苦哀痛的深渊。“只恐”两句笔锋迅即折回,由开到合,仍归之于一个“愁”字。整个下片用“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构成千回百折、起伏跌宕之势,一步一转,一转一深,婉曲幽邃,荡气回肠。就在缠绵低回的曲调声中,词人姑且止住了心灵弦索的震颤,但它的余音却在读者的心底久久回旋。

作为抒情高手、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李清照不仅有着笃实的性格,深厚的情感,更有着一段给她带来无限苦痛的不幸遭遇。因而她的词,尤其是后期的创作,大多表现出悲深婉笃的特征。如晚年流寓临安时作的 《永遇乐》(落日熔金)词,由景物节令写到心情处境,词情极尽悲苦衷婉之致。所以,南宋末年著名词人刘辰翁自称:“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须溪词》卷二)这种表现手法乃至创作风格,对南宋许多词人如辛弃疾等都产生过一定影响。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不是词人故作“穷苦之词”的无病呻吟,而是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在词人的创作中打下的历史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