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类·作两边绾合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 (《庆宫春》)前阕离思,满纸秋气。后阕留情,一片春声。而以 “许多烦恼”一句,作两边绾合,词境极浑化。(陈洵 《海绡说词》)
【词例】
庆 宫 春
云接平冈,山围寒野,路回渐转孤城。衰柳啼鸦,惊风驱雁,动人一片秋声。倦途休驾,澹烟里,微茫见星。尘埃憔悴,生怕黄昏,离思牵萦。华堂旧日逢迎,花艳参差,香雾飘零。弦管当头,偏怜娇凤,夜深簧暖笙清。眼波传意,恨密约,匆匆未成。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饷留情。
【解析】此词是写在辛酸悲凉的秋日旅途中,追忆在风光似锦的日子里曾在爱情的急流中激起的一段令人心驰神往、遗恨难消的波澜。故陈洵说:“前阕离思,满纸秋气。后阕留情,一片春声。”
词的上阕,极写秋思,旅途的悲凉。开头三句“云接平冈,山围寒野,路回渐转孤城。”从开阔的视野、上下四方写出秋日旅途情景。浮云与平冈相连,群山环抱着萧瑟的原野,彳亍在回环曲折的道路上,走近到一座孤城。次三句“衰柳啼鸦,惊风驱雁,动人一片秋声。”由视觉转到听觉,从秋声写: 衰落凋伤的柳树枝头有乌鸦在啼叫,疾风驱使北雁南飞。这乌鸦的啼叫、疾风的呼啸、雁阵的悲鸣,构成了一片震颤人们心弦的秋声。次二句“倦途休驾,澹烟里,微茫见星。”转写旅途中的生活情景,在疲倦的旅途中停下车子时,夜幕已经落下。天上稀疏的星光在淡淡的烟霭中闪烁。这才结束了一天征程劳顿。后三句“尘埃憔悴,生怕黄昏,离思牵萦。”由旅途的辛酸又转写内心的凄苦。不仅在风尘中使容颜憔悴,更可怕的是到了黄昏时候,形单影只,勾引起满腹离愁别绪。
下阕极写风光似锦、春意盈怀之情。开始三句“华堂旧日逢迎,花艳参差,香雾飘零”。追忆难于忘怀的盛会风情。相聚在华堂,如花似玉艳丽多姿的美女参差往来,逢迎有致。到处飘溢着迷人的香气,使人心醉。次三句“弦管当头,偏怜娇凤,夜深簧暖笙清”。写当时演奏音乐的情景。面对管弦的演奏,最令人怜爱的是一位娇小的少女。在寒气袭人的夜里、她吹奏着笙,用她温馨的气息吹暖了笙的簧片,发出了清亮悦耳的声音。次三句“眼波传意,恨密约,匆匆未成。写出遗恨终身的憾事,互相虽然用眼波传送了脉脉深情,所恨的是因为时间仓卒,密约却未能订成。
应该着重玩味的是此词下阕的结语“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饷留情。”写出这一切烦恼、都是因为当初在华筵上偶然相遇、在片刻之间就留下了永生难忘的深情罢了。结语的妙处就在于将上阕所写的离思,“满纸秋气”,和下阕所写的留情,“一片春意”,能够完满地贯串结合在一起。然而这种绾合、“要自然而来,水到渠成,非由车戽。最恐无因而至,突如其来而勉强生情,拉成一处”。(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部·大收煞》)这样、才能使词达到浑化的境地。为了做到这一点,在创作艺术构思中就不能不重视机趣。李渔又指出:“故填词之中,勿使有断续痕,勿使有道学气。所谓无断痕者,非只一出接一出,一人顶一人; 务使承上接下,血脉相连。即于情事截然,绝不相关之处,亦有连环笋,伏于其中,看到后来,方知其妙。如藕未切之时,先长暗丝以待; 丝于络成之后,才知作茧之精。此言机趣之不可少也”。(《闲情偶寄·重机趣》)这段论述,虽然讲的是戏曲创作理论,但同样适用于词的创作。从《庆宫春》 此词考虑,“许多烦恼”一句、所以能“作两边绾合”,使“词境极浑化”,最根本原因还在于此词的上下阕有内在的“血脉相连”。从表面看、前阕写离思,是“满纸秋气”,而后阕写的是留情,是“一片春声”。但是因为有离思才勾引出留情,而有留情更增添了离思。“满纸秋气”与“一片春声”是同时存在,互相生发,集中在作者一个人身上的,这正 “如藕未切之时,先长暗丝以待; 丝于络成之后,才知作茧之精”。这就是用“许多烦恼”一句,能“作两边绾合”,使“词境极浑化”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