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类·敲问式·对问格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修辞类·敲问式·对问格的宋词艺术技巧|风格|特点|特征

【依据】敲问式中……其有对方虽不指出,而其问题分明为对方而发,或对方已经明显指出者,谓之“对问格”。(参“敲问式·自问格”条)

【词例】

鹧 鸪 天

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

姜 夔

京洛风流绝代人,因何风絮落溪津?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渺身。

红乍笑,绿长颦,与谁同度可怜春?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解析】本词共提两问,被问之人——“京洛风流绝代人”已明显指出。两问都属“对问格”。“对问格”与其它几种“问格”相比,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 一“对问”所问的对象都是人,是人对人发问; 而其它“问格”却不一定对人,有人对物问的,也有物对人问的,也有无所对的。二、“对问”所问之人都是近在眼前的,或在作者眼前,或在作品中发问人眼前; 而其它“问格”有的时空跨度很大。三、“对问”所提之问,或有疑而问,或请教而问,都是直陈其意,明白易懂; 而其它“问格”却讲究回旋荡漾,有的移情入景。这三点就是“对问格”最基本的表现特征。本词第一问“因何风絮落溪津”是问原因。作者在苕溪见到一位当年名动京城的绝代佳人,如今却如风絮一样飘落到此。故而提出“因何”这一问。这一问问得极有思致,也极有深意,问出了沧桑之感,亡国之悲,有见微知著,落叶知秋的立意。第二问:“红乍笑,绿长颦,与谁同度可怜春?”是问行状起居。“红”,口也;“绿”,眉也。意思是:“你偶尔开口一笑,眉头总是紧皱着,和谁一同度过这美好的青春呢?”这一问比较浅俗,大有惜花怜人、自作多情之意。詹安泰先生认为,“对问格”还有另外一种情况:“虽不标明被问之人,而被问者为谁,显而易见”。比如欧阳炯 《浣溪沙》“独掩画屏愁不语,斜欹瑶枕髻鬟偏。此时心在阿谁边?”是向这多愁善感的女子发问:“你现在在想谁?”他在另一首 《浣溪沙》 中云:“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纤缕见肤肌。此时还恨薄情无?”被问人显为此依偎娇喘之女,而问者之轻佻狎亵之态亦显而易见。

以上,我们把“对问格”分为被问人指明的和不指明的两种。但从审美欣赏角度看,这种句子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即人物形象的刻画描写十分生动逼真。发问前先对被问人着力描写,然后以问句相补充拓开词意,使作品中人情态活现,声容宛然。上引姜、欧各例都是如此。如白石在第一问前先用浓墨重笔大书一笔:“京洛风流绝代人”,突出表现了此人的身世不凡和美艳风流的仪态。在第二问前先以“红乍笑,绿长颦”写其多愁寡欢、芳容忧戚的情态,然后以问句另拓新意。这一审美特征在欧阳修的《南歌子》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词云:“风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 ‘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工夫,笑问:‘双鸳鸯字怎生书?’”上下片都是以问句结尾,而问句之前都着力描画这位新娘娇艳妩媚的仪表和楚楚动人的神态。上片描写侧重于修饰打扮之外表美,故问夫婿以“画眉深浅入时无?”下片侧重从动态中揭示人物心灵,故问之以 “双鸳鸯字怎生书?”真是妙趣横生。这个新娘偎在新郎怀里,又要写字,又要描花,全是为掩饰其内心的羞涩而矫柔作态,最后更以问语求教的方式极为巧妙地表达了她沉浸于新婚甜蜜之中的幸福感和对夫婿吐露的柔情蜜意,天真活泼中透露着一种聪敏机灵的狡黠。这样表达爱情,真是别具巧思,极风流蕴藉之至。词例证明:“对问格”的巧妙应用,不仅可以使作品艺术形象生动活泼,栩栩如生,而且一问出口,还可使全词通篇皆活,姿态横生,从而大大提高了作品的欣赏价值和审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