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第十六节》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金刚经·第十六节》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经文】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诵读,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是,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注释】

①当来之世:即上文所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佛教称此为恶浊之世,邪法竞起,正法难行。 ②③④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一日之三时。分别指早晨、中午,傍晚。 ⑤劫:全称“劫波”、“劫簸”。古印度表示时间的单位,意为极其久远的时间。源于婆罗门教,指世界存在一个周期。一说一劫等于大梵天一个白天,相当于人间的43亿2千万年。劫末,世界为火所毁,然后重新创世。另一说认为一劫分为四时(圆满时、三分时、二分时、争斗时),合起来约为432万年,现在即处在开始于前3102年2月17日至18日午夜时分的第四时。此时人的道德与体质越来越坏,你争我斗,最终世界毁灭。佛教沿用婆罗门教这一名词,但与原意不同。佛教的“劫”一般分为大劫、中劫、小劫三类。佛教认为,世上人的寿命有增有减。自10岁开始,每百年增一岁,增至8万4千岁。自8万4千岁开始,每百年减一岁,减至10岁。世人寿命的一个增长期或一个减少期各为一小劫,二小劫为一中劫。二十个中劫又组成一个时期,共有成、住、坏、空四个时期,即八十个中劫构成一个大劫。“劫”后来也被人们用来指天灾人祸。 ⑥信心不逆:相信而不指责毁谤。是次于“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的一种对待《金刚经》的态度与行为。指还没有真正理解接受,也没有读诵抄写,也没有依之指导行动,更没有广为他人讲授,而只是听闻之后认为其不错,故不反对。 ⑦⑧发大乘者、发最上乘者:真谛译本作“能行无上乘及行无等乘人”;笈多译本作“胜乘发行”、“最胜乘发行”;玄奘译本作“趣最上乘诸有情”、“趣最胜乘诸有情”。“大乘”、“最上乘”二词各有不同解释。有的认为“大乘”指菩萨乘,“最上乘”指佛乘。有的认为“大乘”指定性大乘,“最上乘”指不定性大乘。有的认为,“大乘者”指智慧广大,善能建立一切法;“最上乘者”指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涅槃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亦不作不度众生心。在众多注释中,笔者认为三论宗创始人、隋代吉藏法师的诠释较合经意。他说:“大乘与最上乘何异?答:通论不异,此种种叹耳。别者,‘大’包含广博义;‘最上’,高绝,取高出二乘(指声闻乘、缘觉乘笔者)义。广博等即是得义;出二乘即是离义。又,大是其始义,据浅行之人;最上是其终义,据深行人也。”(《金刚经义疏》卷4) ⑨乐小法者:喜欢小乘佛法的人,即小乘佛教信仰者。这些人坚持传统佛教,反对刚刚产生的大乘思想,尤其是对般若理论更不能接受,故认为大乘“非佛说”。大乘佛教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表明自己的“佛说”性,并进而以各种途径摄纳、吸引小乘佛教及其信徒;另一方面大乘佛教也对小乘佛教及其信徒进行反驳、攻击,并表示轻蔑,认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佛的教法,甚至没有听到佛的重要说法,所以,会“闻大乘法说毕竟空,如刀伤心”,继而否定、攻击、极力反对。以上情况在本经中都有所体现。这里提出“乐小法者”即是指小乘信徒头脑愚钝、意向短浅、见识低下、行为偏谬。他们心乐小法而不能潜心修习大乘,誓求无上菩提,因而误入歧途,不能理解本经妙义,不能生信,从而也“不能听受读诵,为他人解说”。 ⑩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对自我、他人、众生、寿命的认识,即执着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认其为实,视其为真,从而心起观想和分别。大乘佛教认为这是一种邪见。由于我、人、众生、寿者都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故四见实即一见,即人我见,简称“我见”。此处经文全句为:“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这里出现了一个矛盾,因为小乘佛教是极力反对“人我见”的,认为其是万恶之本,一切烦恼和谬误的总根源,怎么会着人我之见呢?对于这一矛盾,历史上各注释家有的避而不谈;有的即陷于矛盾之中;有的则力图消除这一矛盾,故将我等四见解释为“我所”之见(“我所”即与我相对的万有,亦即“法”),因为小乘即主张“我空”而“法有”;有的则将“小法”解释为外道,因为外道即有“我见”。笔者认为,吉藏法师的解释是准确的,他说:“此中举二人,乐小法者,此是小乘;着我见者,此是外道。此二人不能听受。小乘之人所以不能听受者,以是有所得,故不信无得。……又小乘人但得生空,不得法空。……外道着我见,不信则易知也。”(《金刚经义疏》卷4)查其他5种译本,除义净译本同罗什译本外,其他4种译本这里都非常明确地分作两类人。以流支译本为例,其文曰:“若乐小法者,则于此经不能受持、读诵、修行、为人解说;若有我见、众生见、人见、寿者见,于此法门能受持、读诵、修行、为人解说者,无有是处。” ⑪即为是是:罗什译本的其他传本此处皆为“则为是塔”。再查其他译本,此处亦皆有明确指代,以译本先后分别作“则为是塔”、“即成支提”、“支帝彼地分当有”、“如佛灵庙”、“则是制底”。其中玄奘译的“如佛灵庙”含义最为明确。从以上可知,明成祖集注本“即为是是”是流传过程中出现的讹误,原本应是“则为是塔。” ⑫ 作礼围绕:恭敬礼拜,右向绕塔而转。这是一种重要的拜佛礼仪。原是古代印度的一种礼节。对谁旋绕,即表示对谁的恭敬爱慕之意。佛教吸收这一礼式,绕佛一周三周以表示对佛的尊敬与崇拜。佛灭后,信徒们便对佛遗骨所在的塔围绕礼拜。后来又出现佛的偶像,便又产生了围绕佛像的仪式。古印度以右为上,故皆右向围绕而转。今天,中国佛教寺院必要时亦有绕塔法事,至于绕佛则是每天必行之功课。佛像约产生于公元1世纪前后,此后便取代了佛塔及佛的遗迹、遗物等成为信徒礼拜的主要对象。《金刚经》中不止一次地将经典所在之处喻为即有佛塔,可见当时佛教的偶像崇拜尚未兴起。这也说明了《金刚经》的产生时代不会迟于公元1世纪。 ⑬ 华香:花和香,是佛教各种供养物中最重要的两种。花一般指鲜花,后来也有人工制作的花;香即香料、香枝、香沫、香泥等的总称,后来一般指用香泥制作的香枝,并燃烧而使其香气散发。这里讲“散”花香,可见还未有燃香供佛之举。现代中国佛教把花瓶、香炉、烛台视为佛前三大供养,称“三具足”。 ⑭ 先世:即前世、前生。也称“前际”,一般称“过去世”,为佛教三世(还有现在世、未来世)之一。“世”是迁流义,用于因果轮回,指个体一生的存在时间。“先世”指众生前世的生存。这是业报轮回理论的依据。该理论认为,人们因各种业力(业即身、口、意三方面活动的总称)作用而不断轮回转生,并产生不同的果报。今世为前世之果,又为来世之因,而前世则是现世之因。 ⑮ 罪业:“业”不同于“孽”。梵文音译“羯磨”,意为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动,一般指身业(行动)、口业(言语)、意业(思想活动)。分类形式很多,从其引起不同果报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罪业(也可称恶业)、福业(也可称善业)两类(《成实论》卷7还提出不生果报的“无记业”,共成三种)。“罪业”即逆于佛教各种教说而起的“业”。具体可分为“五恶业”、“十恶业”等。五恶业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十恶业,据《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为:(1)杀生;(2)偷盗(又译“不与取”);(3)邪淫(非己之偶而行欲);(4)妄语(又译“虚诳语”);(5)两舌(又译“离间语”);(6)恶口(又译“粗恶语”);(7)绮语(又译“杂秽语”,即语含淫意);(8)贪欲;(9)瞋恚(凶恶仇恨);(10)邪见。“恶以乖理为义。此十并是乖理而起,故名为恶,亦名十不善道。” ⑯ 恶道:“道”亦称“趣”,指众生根据前世善恶行为而轮回转生的趋向,共有六道,其中又可分善、恶两类,各占其三。“恶道”即其中的三恶道:(1)畜生:即畜养之生类。亦译傍生,即傍行之生类。《释氏要览》卷中说,因五事而作畜生:犯戒私窃、负债不还、杀生、不喜听受经法、常以因缘艰难斋会。(2)饿鬼:梵文音译“薜荔多”、“闭丽多”。此类众生常苦于饥饿,故名。也单译作“鬼”。种类极多,有九鬼、三十六鬼等分法。他们有的腹大如鼓,咽喉似针;有的口吐火焰,来食即焚;有的仅以粪、血、水、发、气、唾、风、火炭、灰土等为食。他们有的居于山林冢庙,有的居于人间坟地,有的居于黑山洞,有的居于不净巷陌,有的居于空旷原野,有的居于阎魔王的地下宫殿。有些鬼有威德,如药叉、罗刹等;有些鬼则食人精气,吃食小儿,欲色甚重。此类众生是因为前世破律犯戒、毁佛、比作圣贤、扬己之名而内无实德,故而转生此道。《饿鬼报应经》、《佛说杂藏经》、《佛说鬼门目连经》等对各类饿鬼的前世业因皆有分类说明。(3)地狱:亦译“不乐”、“可厌”、“苦具”、“苦器”等,音译“那洛迦”。可分三大类:根本地狱,即“八大地狱”;近边地狱,即“十六小地狱”;孤独地狱,即山间、旷野、树下、空中等。八大地狱也称作“八热地狱”,分别为:等活地狱,生此者不停地互相残杀,凉风吹来死而复活,更受苦害;黑绳地狱,生此者受黑铁绳绞勒之苦;众合地狱,此处以众兽、刑具等配合,残害罪人;号叫地狱,生此者受苦折磨,发出悲号;大叫地狱,罪人比前者受的残害更重,故而大声叫唤;炎热地狱,以铜镬、炭坑煮烧罪人;大热地狱,罪人受煮烧苦较前更烈;阿鼻地狱,意译无间地狱,位于南瞻部洲之下2万由旬,深广亦2万由旬,造“十恶业”重罪者在此,堕入则受苦无间。另外,《十八泥犁经》中说有十八地狱,层层相连。此说在佛教内也很有名,此处从略。 ⑰ 阿僧祇:梵文音译,亦译“阿僧企耶”,意译“无数”。表示时间的数量单位。量极大。《大智度论》卷4说:“几时名阿僧祇?”答曰:“天人中能知算数法,极数不复能知。” ⑱ 那由他:数量词。也称“那庚多”、“那术”等。具体指多少说法不一。一般认为相当于中国一亿。另据《本行经》卷12说:“那由他,隋言数千万。” ⑲ 后来世:即“如来灭后,后五百岁”。 ⑳ 具:全部地,一五一十地。 ㉑狂乱:非常混乱、迷惑不定。 ㉒狐疑:怀疑,犹豫。狐,狐狸,性多疑,故称。 ㉓果报:根据一定的业因而产生的果,此为报应,故称果报。又因为果异于因而成熟,故也译作“异熟”。

【译文】

如来佛说:“须菩提,未来之世,如果有善男信女能够信受此经,经常读诵,依理行持,那么,如来佛肯定会以他所特有的圣智和神通,完整无缺地知道这些人,无一遗漏地看见这些人。这些人都将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也是毫无疑问的。”

“须菩提,举例来说,如果有善男信女上午以恒河沙数之多的生身性命进行布施;中午又以恒河沙数之多的生身性命进行布施;下午再以恒河沙数之多的生身性命进行布施。在无数千万亿年的时间内,这些善男信女都像这样以自己的身家性命进行布施。如果另外有人听闻此般若圣典之后,开始生信而不毁谤,那么他们所获得的福报要胜过前面以身命布施的善男信女们所获得的福报。何况听闻经典之后还能抄写流通、信受持行、阅读背诵、为人解说,那福报就更大了。”

“须菩提,简单地说,此经具有不可思议、不可估量、无边无际的功德,它是如来佛为决心学习大乘、誓愿证悟无上菩提、进趋佛果的人而说的。所以谁如果能信受、持行、读诵并广为他人解说,如来佛就可以完全知悉、完全看见这些人,这些人都可以获得不可估量、不可称计、广大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也就是说,这些人都可秉承如来佛的无上圣智,从而成就自觉、觉他的菩萨道并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相反,那些喜欢小乘法的人和那些持自我、他人、众生、寿者为实有之见的人,对于此大乘、无上乘之经是不能听闻、受持、读诵并为他人解说的。”

“须菩提,无论是任何地方,只要有此经典,那么,一切世间的天神、人类、阿修罗都应该于此虔诚供养。应当明白,这些地方,都是如来灵塔所在之处,皆应恭敬,围绕礼拜,用各种鲜花、香枝供奉其处。”

如来佛接着又说:“再次,须菩提,如果有些善男信女们虽然在信受、持行、读诵此经,但仍为世人瞧不起,那是因为其前世所造的罪业本应堕于三恶道之中,他们转生于此善道,也只能是地位低贱。不过因为他们信受、行持《金刚经》,所以,即使今世为人轻贱,但先世罪业立即消灭,而且他们必将由此获得无上圣智,证成至高果位。”

“须菩提,回想起我在遇到然灯佛以前,于过去无量无数万年的时间里,曾遇到过八万四千亿亿个佛。对于这些佛,我都恭敬供养,虔诚事奉,没有怠慢过一位佛。如果另外有人于未来之世能受持读诵此经,那他所获得的功德与供养诸佛所获得的功德相比,供佛功德的百分也不及人家的一分,就是千分、万分、甚至多得不能再多、犹如恒河之沙、世界微尘等不可思议之多的譬喻都不及受持此经所获功德的一分。”

“须菩提,未来之世,善男信女因受持读诵此经而获得的功德,我如果全部说出的话,或许有人听了之后,会心慌意乱、犹豫不决、半信半疑。须菩提,要知道此经之义趣是玄妙莫测、不可思议的,此经果报之巨大也是常理难测、俗智难解的。”

【赏析】

本节经文是在上面各节经文对金刚般若之法作了多番论证说明,尤其是紧随上节如来佛对经义的引申揭示而出现的,中心内容即赞叹此经的功德和受持的果报。第1段为总说,凡受持读诵此经者,“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最后一段为总结,即:持经功德难以具说,因为此经义趣之深奥的确是不可思议,此经果报之巨大也的确是常理莫测。中间5段即从5个方面展开说明:(1)在无量千万亿劫长的时期内,以恒河沙数之多的生身性命布施不及信仰此经,更不及受持读诵、为人解说。(2)此经是如来为发大乘者、发最上乘者而宣说的,所以凡能信受者皆可获不可估量、不可称计、无边无际、不可思议的功德。此功德亦即证成大乘之果,证成无上乘之果,因此这些人都会成为如来佛的使者,身承无上圣智,自觉觉他,永转法轮,绝非乐小法者和着我见者所能相比。(3)凡此经所在之处,皆如佛塔应受天神、人类及鬼众的恭敬供养和虔诚礼拜。前段讲的是,经为人持人则尊;此段讲的是,位在某处处则胜。因为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圣智皆从此经出,所以此经在,即佛法身舍利在,亦如佛的灵塔在。关于这种相依不分的关系,宋代道川禅师的几句颂语说得惟妙惟肖,其曰:“与君同步又同乡,起坐相从岁月长。渴饮饥餐常对面,不须回首更思量。”所以只要《金刚经》在,就不必再去别处拜佛、供佛了。(4)受持读诵此经可消灭先世罪业,不但避免地狱、饿鬼、畜生之苦,而且超出轮回,证得佛智,永远解脱。(5)在无量无数长的时期内供养八万四千亿亿佛所得的功德,不及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之一分。历史上流传的大量《金刚经》灵感故事几乎全是讲受持经典之功德果报的。如关于能净业障,有一则故事说,宋朝时有位名叫王迪功的人,经常打猎,杀生甚多。但他妻子每天读《金刚经》。一日,正在读持经功德分时,王迪功也同读了此分经文。五年后,王迪功病倒,被两个阴差抓到阴间,冥王责骂其不修福行善反而杀生害命,便让冥官带到镬汤地狱去受苦。冥官查了生死簿后告诉冥王,此人生前曾和妻子一同念《金刚经》一分,虽只片纸,却功德如山,应予免罪,放其还阳。冥王见其读了几句《金刚经》,也只好把他放了。再如关于本节经文中的“当知此处,则为是塔”一句,有一则故事说,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苏州承天寺和尚怀林因不守戒规,一天正在乘凉时,被两个阴差用铁链套走。怀林急忙求饶,被缓期七天。放回后,众徒弟纷纷想法求救,后来想起了真如塔某道行较高的禅师。怀林发愿得救后维修此真如塔,于是禅师示其获救之法,即七日内不分昼夜在房间内专念《金刚经》中“当知此处则为是塔”一句。怀林依法而行。到第七日,两个鬼差来抓,只见房中现出一座宝塔,光芒四射,不能睁眼。禅师对鬼差说:“他诵最上乘法,又发勇猛大愿,谁也对他没办法。”俩鬼差只好走了。古代类似这样的故事是非常多的。它们与《金刚经》中关于持经功德的反复而详细的说明和无止境的夸张有很大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百姓对《金刚经》的特别崇拜。

【评赞】

颜丙居士说:“梵语阿僧祗劫,此云不可数劫。佛于然灯佛前,得值无数诸佛,一一供养承事,未曾空过。若后世有人受持读诵此经,所得见性功德,比我前供养功德,百分不及他一分。见性功德,有百千万亿分,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佛言,我若说持经功德,或人闻之,心生狂乱,疑惑不信。当知此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不信佛言,反生诽谤,恶果既熟,必受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