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天漫笔(四则)》原文|赏析

下雪了。我感到山中的雪天,确很美丽。我看到村前的石桥上覆盖着白雪了,溪石上覆盖着白雪了,远山近林覆盖着白雪了我忽地想到我国古典山水画有一种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有一种特殊的现实主义传统。而正在这一点上,为他国的艺术所不可企及。我想到前人用中国的、民族的笔法,用一代一代相传而各有创造的笔法所作的山水画,确是极为传神和富有魅力;我忽地想到清人邹喆所作的一幅雪景山水画,我记得在他的笔下,那远山上的积雪,疏林间的积雪,近溪中岩石上的积雪,多么生动,多么雅洁。邹喆的画名,并不煊赫。但不知怎的,在这下雪的山村里,我忽地记起他的一幅雪景山水画来了,想起我国古典艺术的传统来了。

午后,雪止了,我漫步走过村前覆雪的石桥,向北走了一段覆雪的石路,便上了松坊冈。冈上小径也为雪所覆盖,一路松林,林梢都闪耀着雪光,有时有积雪从松叶间落下来,就掉在我的肩上。我走到冈上的一座悬崖前,我停步了。这里有一棵古松。村里人称它为老龙松,因为它老干虬枝,形状像老龙飞空。村里人又称它为红军松,因为当年红军曾在这棵松树下放了临时岗哨,打击敌人。多少次我经过这里时,都不禁在这里徘徊一阵。此刻,我感到这棵古松尤见动人。它的枝叶间都披着雪花,而它的枝叶,此刻又像雨水洗过似的,多么青翠。我忽地想起郑板桥的《双松图》来了。郑板桥画兰、画竹,较少画松。但我记得他所画的松,也有其独自的艺术特点;我记得他辞去“七品县官”不作,以画事终其一生。在当时的条件下,他这样做有什么可非议之处呢?我想起,在《双松图》中,他以其端庄的艺术风格在赞美松树的高风亮节,赞美人民的操守么?我觉得这又有什么可非议之处呢?但是为什么有人要随意鞭笞这位道人呢?我觉得随意菲薄前人,或者轻率否定他人的劳作,即使不是别有用心,也是愚蠢的。当我回到村里时,对着溪边、山间的积雪,忽地想起那些放肆地摧残我国文化的人,不禁怒火中烧。

又下雪了。这是我到这个山村以来,在这个冬天里看到的第三次下雪,只见村前的石桥,水中的溪石以及远山近林又都披上皑皑白雪了。只见溪岸上的乌桕树、梅树以及桥北石路两边的竹林又都披上皑皑白雪了。我自己也说不清楚是什么缘故,对着山中的雪天,此刻我忽地又想起我国一些古典的山水画以及花卉画来了;在这中间,我忽地想起宋人杨补之的《雪梅图》来了。此《雪梅图》,记得有人誉之为“写出江南雪压枝”,这大概是称赞画家写出了披雪的梅枝上开出疏朗的梅花的情意吧?对这一点,我且不必去管。就我自己来说,我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又在什么场合看到此幅名画;也许是在北京故宫的展出中,偶然看到这幅名画吧?确已记不清了。但在我的记忆中,此画画风庄重,那被画家收在画面的主体部分的梅花确实很美;画面上只出现疏疏稀稀的几朵梅花;可是真切。但至今使我想起这幅画便赞叹不已的是,还有那可能被画家作为梅花的陪衬之用的、那满枝满叶都披着雪花的竹丛。我这样想:也许正是画面上同时出现了披雪的竹,雪天的情景才显得更加真切,画家所要表达的情意也才显得更加真切……这一点我也说不清楚。我只觉得我国古典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十分丰富。这现实主义的传统精神,首先是真实,而这种真实,正是来自艺术家对于所描写对象的刻苦的观察和由于深入的观察而取得独到的发现。现实主义使艺术品具有生命力,使艺术品长留在人们的心中……对着门前继续在飘飞的雪景,我越想越远,越想越没有边际了。

雪开始融化两天了。但见灰蓝的远山还有积雪,近岩的背阴处还有积雪。午后,我又漫步走过村前的石桥,向北走过一段石径,便上了松坊冈。但见一路松林,朝北的枝叶、树干间还有积雪。不知怎的,这些日子里,对着村里的雪景,总是想起我国古典艺术的一些山水画以及花卉画来。此刻,我便想起宋代佚名所作的《湖岸泊舟图》来。我已记不清何时何地看到这幅名作。但我至今记得这幅画描写的冬天的情景,记得那画中泊在湖边的渔船,记得画中那站立在湖岸坡上远处的一派松林;记得这松林的每棵树,一边是白色的积雪,一边是青翠的树荫。此刻,这幅在我记忆中的山水画,画中的景致仿佛令我感到更加亲切,倾注在画中的画家的情意仿佛令我感到更加恳切。呵,这一幅我们现今已无法考察作者姓名的山水画,这一幅传达前人赞美河山的情景的名作,何以至今还能记在我们心中?我深深地叹服于我国古典艺术的现实主义传统的魅力,以及它的中国情调的感人力量。

一九七九年改写

(1982年福建人民出版社《杂文集》)

赏析漫笔,是散文的一种形式。《雪天漫笔》在写作艺术上无拘无束,纵意而谈,得心应手,直抒胸臆,所思所感,信笔挥洒是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文章开头,饱览山中的雪景,亲切自然,从容入题。然后,逐步扩展思路,放开笔墨,说今道古,娓娓而谈。全文自始至终抓住雪这条主线,着力描写山中漫天皆白的雪景,凌霜傲雪的苍松和梅花,化雪时泊在湖边的渔船,无不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紧跟着,由此生发开去,论时世,砭锢弊,旁证博引,敞开胸怀讲看法。这样写,既可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又将读者带入自己所创造的意境,很自然地接受自己的观点。

然而,无拘无束,信笔挥洒,并不是无边无际,漫不经心,无关题旨,相反,写什么,不写什么,作者都是作了精心安排的,没有一句闲笔。全文分四部分,按照下雪、化雪的先后顺序安排材料,仔细分析一下,不难看出,作者不论是描绘下雪时的全景或抓住雪中一景,还是触景生情,忆起具有古典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四幅名画,都是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现实主义使艺术品具有生命力,使艺术品长留在人们心中。这篇文章虽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但通过时而记叙或描写,时而议论或抒情,达到了形散神凝之目的,不愧是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