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与扬子江》原文|赏析

扬子江与运河相遇于十字路口。

河你从那里来?江我从蜀山来。

河听说蜀山险峻,峭岩如壁,尖石如刀,你是怎样来的?

江我是把他们凿穿了,打平了,奋斗着下来的。

河哈哈!

江你笑什么?

河我笑你的谎说得太希奇了。看呵!似你这样软弱的身体,微细的流动,也能与蜀山奋斗吗?

江但我确曾奋斗过来的,况且我从前并不是这个样子,我这个软弱的生命,便是那个奋斗的纪念。

河真的吗?可怜的江!那你又何苦奋斗呢?

江何苦奋斗?我为的是要造命呀!

河造命?我不懂。

江你难道不曾造过命吗?

河我的生命是人们给我的。

江你以为心足吗?

河何故不心足?江我不羡妒你。

河可怜的苦儿!你竟没有人来替你造一个命吗?

江我不希罕那个。

河可怪!你以为你此刻的生命胜过我的吗?

江人们赐给你的命!

河这又有什么相干?我不是与你一样的活着吗?

江你不懂得生命的意义。你的命,成也由人,毁也由人,我的命却是无人能毁的。

河谁又要来毁我呢?

江这个你可作不得主。

河我不在乎那个。

江最好最好!快乐的奴隶,固然比不得辛苦的主人,但总远胜于怨尤的奴隶呵!再会了。河!我祝你永远心足,永远快乐!

于是扬子江与运河作别,且唱且向东海流去。

奋斗的辛苦呵!筋断骨折;奋斗的悲痛呵!心摧肺裂;

奋斗的快乐呵!打倒了阻力,羞退了讥笑,征服了疑惑,痛苦的安慰,愉悦的悲伤,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

泪是酸的,血是红的,生命的奋斗是彻底的!

生命的奋斗是彻底的,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

(1924年《东方杂志》21卷13期)





赏析造命由己,奋斗向前,还是受命于人,苟且偷生?这是强者和弱者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这篇用运河与扬子江的对话形式写成的小品,以抒情的笔调和富于哲理的语言,揭示了上述不同人生观的对立,并以弱者的苟且偷生作反衬,歌颂了强者奋斗进取的精神。这深刻地表现了五四时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先进青年,不愿在黑暗中苟安偷生,渴望在时代激流中开拓前进的革命精神。

运河是人工开凿而成的,它流经平原大地,水势平缓,未经艰险曲折,由此形成了它平和闲适的性格。扬子江则不同,它流经了“峭岩如壁,尖石如刀”的高山峡谷,冲破了无数艰难险阻,经受了万千的磨砺。这特定的经历,赋予了它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开拓进取精神。运河不理解扬子江的这种奋斗精神,不相信它那“软弱的身体,微细的流动”能冲破山石的阻挡。它向扬子江提出了一连串愚不可及的疑问,发出了一系列令人可笑的感叹。而扬子江却为自己在坎坷、磨砺中形成的开拓奋斗精神感到无比骄傲!它自豪地说:“奋斗的快乐呵!打倒了阻力……从火山的烈焰中,探取生命的真谛!”“生命的奋斗是彻底的,奋斗来的生命是美丽的!”作者借扬子江的自白,赞美了那种敢于蔑视传统陈规,勇于开拓进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哲学。这实际上也是对那些在时代大潮中安于现状,甘作“快乐的奴隶”的庸人哲学的批判。这在五四革命时期,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表现这类主题的作品,在当时并不少见。然而这篇小品则别开生面,以巧妙的构思,创作了一种新颖别致的形式。作者把运河与扬子江的不同自然属性,与特定人物的思想性格,构成贴切的类比,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两种自然物体的对话,表现两种人之间不同人生观和不同思想的交锋。作者把自己的是非观念和爱憎倾向,熔铸在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中,让艺术形象本身说话,对美的加以歌颂,对丑的加以否定,于不动声色之中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既新颖别致,又韵味无穷。作品中没有任何抽象的理性说教,读者在领会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受到了人生哲理的教育。这种高超的艺术表现方法,很值得我们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