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昭行贿事》原文|赏析

裴佶常话:少时姑父为朝官(不记姓名),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报寿州崔使君候谒。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令秣马飰仆。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千匹。

(《唐国史补》)

注释①常话——曾经讲述。常,通“尝”。②乱——指朝政败坏。③阍(hun)者——看门人。④酒馔——酒食。⑤秣马——喂马。飰仆,招待仆人吃饭。飰,通“饭”。⑥倨——傲慢。⑦得色——得意的神色。⑧学院——指书房。⑨絁(shi)——原指粗绸,这里泛指丝织品。

赏析以白描手法揭示人物的灵魂是我国古老的文学传统之一。本文从裴佶的主观视角,通过对一个事件始末的简笔勾勒,画出了裴佶姑父这个封建官僚虚伪、贪婪的嘴脸,进而反映出官场的腐败。

裴佶去看望姑母,正赶上姑父退朝还家,听到他深深地叹息:“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出现在裴佶眼中的,是一个痛恨小人,忧虑朝政的忠臣形象,难怪他“有雅望”。话音未落,那个擅长行贿的崔昭来见,裴佶姑父怒不可遏,斥责前来禀报的看门人,“将鞭之”,可谓嫉恶如仇,傲骨铮铮。但当他“束带强出”见到崔昭来后,情况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令秣马飰仆”,前后判若两人。原因恰恰在崔昭此行的目的正是行贿,而这位姑父立即露出了见利忘义的本来面目。此前种种正义言行,不过是掩饰虚伪与贪婪的面纱。

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使本文讽刺效果大增。作者欲抑先扬,开头点出裴佶姑父“有雅望”,再辅之从退朝后的一声长叹,都与故事结局时的“有得色”、“出怀中一纸”形成强烈反差。此外,写裴佶姑父对崔昭的态度,由鄙视到“良久束带强出”,再到“须臾,命茶甚急”,娓娓道来,惟妙惟肖。直到篇末,作者才将裴佶姑父为何前倨而后恭的悬念解开。而这时故事主人公的神态(“有得色”)与动作(“出怀中一纸”)才是人物龌龊灵魂没有遮掩的暴露。作者在抑扬褒贬的对比反差中,有力地鞭挞了官场的浊行丑闻。

崔昭行贿撕破了裴佶姑父的假面具,而崔昭这样的小人竟能得到“众口称美”,不能不说是对整个腐败朝政的无情讽刺。作者对此未置一词,无疑是将爱憎情感都包容到对人物与事件的冷静的白描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