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塔》原文|赏析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塔是也。

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克成焉。

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玻璃砖十数块凑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笋合缝,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

永乐时,海外夷蛮重释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陶庵梦忆》)

注释①报恩塔——在报恩寺内。遗址在今南京中华门外。②功令——法令。③金身——装金的佛像,在此是指用琉璃砖组合成的佛像。④玻璃砖——即琉璃砖。⑤忽——一毫的十分之一。⑥相——佛家语,事物的形状。此指琉璃砖。⑦识(zhi)——记。

⑧重释——信奉佛教。⑨顶礼——跪下,两手伏在地上,用头顶着所尊敬的人的脚。是佛教徒最高的敬礼。⑩四大部洲——古印度神话中的州名,认为是人类所居的世界。佛教多用此说。

赏析这则记物小品选自《陶庵梦忆》。此书是国破家亡以后,作者避居山中所记下的对往日各种琐事的回忆。山水风物、工艺书画、说书演戏、茶楼酒肆以及各种文物古迹等等都摄于他的笔底,其中既有对昔日繁华生活的怀念,更饱和着对失去的故国的深情眷恋。本篇对报恩塔的记叙,就充满作者对当年大明帝国强大的国威的激赏,感情色彩十分浓厚。

报恩塔本是一座古建筑,但作者一起笔却称它为“中国之大古董”,就以此显示了它非凡的价值,表明在它身上凝结着一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作者又称它是“永乐之大窑器”,表明了它构造的特征,不是一般的木塔、砖塔,而是用琉璃砖造成的金光四射的琉璃宝塔。这两句概括介绍之词,既言简意赅,也颇有气势,连用两个大字,既显示了塔的高大、壮伟,也流露出作者的赞美。

作者又从这座雄伟壮观的宝塔建于永乐初年生发感慨。连用“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来证明塔的建成是一代君王明成祖胆气、见识、才能和政令统一畅达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时代民殷物阜的国力水平的象征。在这些充满强烈赞赏之情的总体论述之后,作者又从两个方面对塔作了具体细致的介绍。

首先指出宝塔的建造精巧非凡,气派宏伟:先是用“十数块”琉璃砖“凑成”一尊金刚佛像,又用“千百亿”尊金身佛像构成这座金碧辉煌的宝塔;而尊尊金刚又是如此的一模一样,达到“衣褶不爽分”、“面目不爽毫”、“须眉不爽忽”的精巧地步,砖与砖之间的“斗笋合缝”也是天衣无缝。这些记叙表明,塔的富贵华丽体现了皇家的气魄,宫廷的风致;而高超的技艺,则表现了一代能工巧匠超凡的才能。作者以为非鬼斧神工不能至矣,其由衷的赞叹溢于言表。

其次介绍了宝塔设计的妙绝:在造塔时就预见到这座高大耸立的宝塔,经风吹日晒,雨淋雪蚀之后,年深日久,被损坏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一开始就准备了两套备用的同样的砖,并编号记之,如有损坏即报工部更换补上。这样的设计就使宝塔能长久地保持它的光彩与辉煌。作者对设计者的远见卓识、组织者的工作才能与效率,同样钦佩不已。

最后,作者记叙了宝塔在四邻各国产生的巨大影响。在巧夺天工的宝塔上,每夜还点上明灯;天高气爽的晴天,塔上烟云飘浮有如香烟缭绕,久久不散。这就更增加了宝塔的神秘气氛,所以吸引了四方邻国崇信佛教的国民都来此朝拜,每至塔下必顶礼赞叹而去。作者以为,这既是对佛的礼赞,也是对当时中国国力宏伟的崇敬。

应该说,对一座古塔的记叙,怀着如此的深情与赞赏,是非同一般的,似乎大明帝国所创造的、遗留下的一切,对于张岱来说都是最美好的、最值得珍贵的。这是不是也隐含着他对现实清统治者的不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