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圣庵》原文|赏析

德胜门东,水田数百亩,沟洫川上,堤柳行植,与畦中秧稻,分露同烟。春绿到夏,夏黄到秋,都人望有时:望绿浅深,为春事浅深;望黄浅深,又为秋事浅深。望际,闻歌有时:春插秧歌,声疾以欲;夏桔槔水歌,声哀以啭;秋合酺赛社之乐歌,声哗以嘻;然不有秋也,岁不辄闻也。有台而亭之,以极望,以迟所闻者。

三圣庵,背水田庵焉。门前古木四,为近水也,柯如青铜亭亭。台,庵之西。台下亩,方广如庵。豆有棚,瓜有架,绿且黄也,外与稻杨同候。台上亭,曰“观稻”;观不直稻也:畦垅之方方,林木之行行,梵宇之厂厂,雉堞之凸凸,皆观之。

(《帝京景物略》)

注释①沟洫(xu)——田间的水沟。②浍(kuai)——田间的水沟,在此为通向之意。③桔槔(jiegao)——井上汲水的一种工具。④合酺(pu)——聚会饮酒。⑤赛社——古代遗俗。每年农事毕后,设酒食以祭田神,互相饮酒作乐,谓之赛社。⑥厂厂(han)——高峻的样子。厂,为岸的古字。⑦雉堞(zhidie)——城墙上面修筑的呈凹凸形的矮墙,守城人可以借此掩护自己。

赏析标题为“三圣庵”,但并非对尼庵的介绍,不过是借其名目,标定作者视野的方位,实际上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德胜门外京郊的自然风景画。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数百亩稻田,上面镶嵌着流水潺潺的田间水沟,水堤上“堤柳行植”,绿树成荫,和田中水稻“分露同烟”,一起笼罩在雾气烟云之中,相映成趣。真是好一派北国江南的田园风光。

然而,作者不仅是高明的画家,更像当今的电视摄影师,因为他还随着季节时序的流转,为我们展现了稻田色彩的变换,其中还流露出作者对民情的关心:从“春绿到夏,夏黄到秋”,人们从春日绿色的深浅,可以判断春苗的成色;从秋天黄色的浓淡,则可判断年景的丰歉。更为精彩的是,作者还让我们仿佛听到不同时节田间劳作者的歌声:春光滆滆时节,“插秧歌”在其柔媚欢快的俚曲中充满了对希望的憧憬;夏日,在骄阳、酷暑中传来抗旱的“桔槔水歌”,“声哀以啭”,哀怨而又绵长,正是艰苦劳累、疲乏难耐心声的流露;秋天,是金色的季节,辛勤的劳动换来丰收,饮酒庆丰的祭神歌喧闹而又欢悦。

色彩与音响的交换描写,既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也似乎在向人们提示一个哲理:没有辛勤的耕耘,也就没有丰收的喜悦。同时也能启动读者“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联想。

在展现了稻田的主体景色之后,作者又转换了镜头,让我们注意到“有台而亭之”,在稻田的附近有个台子,上面还修了一座亭,亭虽名“观稻”,但因可以从亭上极目远望,不仅稻田历历在目,还看见了水田背面的三圣庵,庵前直立挺拔的四棵古树,以及远近色彩各异的豆棚、瓜架、整齐的畦田、成行的林木、高峻的梵宇、城上的短墙都尽收眼底,一览无余,使人不禁意远神驰,浮想联翩。

全文既有整体勾绘,又有精细的局部描摹,还饰之以声、色的流动,构成一幅动静相间、色彩鲜明的自然画卷,为我们再现了作者生活时代北京市郊的景物,风土人情,使人如置身其中,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