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先秦经典的融会贯通》精解

3.先秦经典的融会贯通

《淮南子》引用了大量的先秦文献,以道家文献为主,最多的是《老子》,其次是《庄子》,接着是《吕氏春秋》,当然也有《诗》《易》等儒家文献,《淮南子》的总结性价值也来源于对先秦经典的融会贯通。

(1)《淮南子》与《老子》

东汉高诱说《淮南子》“其旨近《老子》”,这是由《淮南子》的黄老思想决定的。《老子》是《淮南子》直接引用最多的文献,全书提及老子其人其事的有四处,直接引用《老子》的有七十七处,《道应训》一篇就有五十七处,数量之多冠绝全书。《道应训》属于一篇《老子》的研究文献,仿效《韩非子》的《解老》《喻老》而作,解即解释,喻即晓喻、明白,老即《老子》。许慎说《道应训》“道之所行,物动而应,考之祸福,以知验符也”,是讲老子之道的应验故事,曾国藩《淮南读书录》也说“此篇杂征事实,而证之以老子《道德》之言,意以已验之事,皆与昔之言道者相应也,故题曰‘道应’。每节之末,皆引《老子》语证之,凡引五十二处”。《道应训》的体例特点是侧重于以事证言,先引用一些事例,结以“故某某曰”,从而引出《老子》的判断。但是《淮南子》对《老子》的引用,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诠释上,而是注重发挥着者的思想体系。

湖北郭店楚墓出土《老子》竹简

《淮南子》注重对《老子》思想的诠释。如“道”的本质,《老子》二十五章载“有物混成”,《原道训》称“故植之而塞于天地”,《缪称训》称“上通九天,下贯九野”“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同时又吸收了管子的思想,第一次以“气”解“道”,《精神训》说“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蒙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如《老子》四十七章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近。”《淮南子·主术训》说:“夫人主之听治也,清明而不暗,虚心而弱志,是故群臣辐凑并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是故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知天道。乘众人之智,则天下之不足有也。专用其心,则独身不能保也。”《精神训》说:“夫孔窍者,精神之户牖也;而血气者,五藏之使候也。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藏摇动而不定矣……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矣。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则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则望于往世之前而视于来事之后,犹未足为也,岂直祸福之间哉!故曰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以言夫精神不可使外淫也。”这是从治国和养生两个方面进行的解说。

《淮南子》也有对《老子》思想的发挥。如关于战争,《老子》三十一章说:“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不处。”《老子》明确地反对战争,这也为《淮南子》所继承,但《淮南子》主张举“义兵”而伐无道之国。《本经训》载:“古者天子一畿,诸侯一同,各守其分,不得相侵。有不行王道者,暴虐万民,争地侵壤,乱政犯禁,召之不至,令之不行,禁之不止,诲之不变,乃举兵而伐之……晚世务广地侵壤,并兼无已……以澹贪主之欲,非兵之所为生也。”又载:“故兵者所以讨暴,非所以为暴也……用兵有术矣,而义为本。本立而道生,本伤而道废。”《淮南子》并不一概地反对战争,关键是要判断战争的性质,是否符合“义”是主要的标准。

据此可以看出,《淮南子》崇尚《老子》,并且专门撰文诠释思想,但《淮南子》的时代与《老子》已不一样,在保持《老子》基本观点的情况下,根据政治、社会和学术的发展实际,融入了汉初的思想观念。

(2)《淮南子》与《庄子》

《淮南子》与《庄子》的关系至为密切。《要略》说“考验乎老庄之术而以合得失之势者也”,首开老庄并称的先河。刘安本人也有庄学专着两部,一是《庄子略要》,一是《庄子后解》,两书在唐代尚存,后来渐渐失传了。虽然《淮南子》主于道家学说,对《老子》特别重视,专门阐述老子的思想,但《淮南子》对《庄子》的利用实际上超过了《老子》。徐复观《两汉思想史》说“《淮南子》中,《庄子》思想确较《老子》思想更占到优势”“书中引用《庄子》一书之多,及发挥庄子思想之宏,古今未见其比”,但是明确引用《庄子》的只有一处,即《道应训》“庄子曰:小年不及大年,小知不及大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句,绝大多数是融会贯通地引用庄子思想,如《俶真训》《精神训》《齐俗训》《道应训》等篇的主体是庄子思想,《俶真训》借用《齐物论》的文字,《齐俗训》上承《齐物论》的同异观,《修务训》学习《天运》的“六喻”篇法等。今本《庄子》三十三篇,除了《说剑篇》的内容不见于《淮南子》,其余三十二篇,俱被称引。《老子》主要是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而《庄子》主要是生命哲学,因此凡是描写道讨论政治问题的多来自《老子》,凡是强调精神和心性讨论人生问题的多来自《庄子》。有学者根据引用的情况认为《淮南子》的思想更接近《庄子》而非《老子》。

明刻本《庄子》

《淮南子》对庄子的阐释,主要集中在:

一是对庄子道论的阐释。《淮南子》的开篇即是《原道训》,“原道”就是推究老子的意旨,但资料多来源于《庄子》,如《原道训》的“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淳,冲而徐盈,混混汩汩,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甚淖而滒,甚纤而微,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即是对《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节的解释。《道应训》对太清与无穷、无为、无始的问答,即来自《庄子·知北游》。而《俶真训》推论了道的演化过程及其形态特征,谈到“夫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六合所包,阴阳所呴,雨露所濡,道德所扶,此皆生一父母而阅一和也。是故槐榆与橘柚合而为兄弟,有苗与三危通为一家。夫目视鸿鹄之飞,耳听琴瑟之声,而心在雁门之间。一身之中,神之分离剖判,六合之内,一举而千万里。是故自其异者视之,肝胆胡越;自其同者视之,万物一圈也。百家异说,各有所出。若夫墨、杨、申、商之于治道,犹盖之无一橑,而轮之无一辐,有之可以备数,无之未有害于用也。己自以为独擅之,不通之于天地之情也”,思想上来源于庄子的“道通为一”“万物皆一”,但《淮南子》的“万物总而为一”,强调事物之间的连贯性,则是对庄子相对主义的超越。

二是对庄子无为论的阐释。《原道训》说“达于道者,反于清静,究于物者,终于无为”,强调派生万事万物的道是虚无无为的,因此从道的虚无讲到无为而治,与庄子无为论是一贯的。《淮南子》所描述的无为而治的理想政治,如“当此之时,万民猖狂,不知东西;含哺而游,鼓腹而熙;交被天和,食于地德;不以曲故是非相尤;茫茫沉沉,是谓大治”“至人之治也,掩其聪明,灭其文章,依道废智,与民同出于公”“当此之时,卧倨倨,兴眄眄;一自以为马,一自以为牛;其行蹎蹎,其视瞑瞑;侗然皆得其和,莫知所由生”,思维模式和语句多来源于《庄子》。

三是对庄子修养论的阐述。《淮南子》认为无为政治能否真正实行,取决于君主的修养程度,因此《淮南子》大量使用老庄的观点并进行了创造性的阐释。《淮南子·精神训》有鉴于人主“究耳目之欲而适躬体之便”的现象,提出“轻天下,则神无累矣;细万物,则心不惑矣;齐死生,则志不慑矣;同变化,则明不眩矣”,这些观点显然继承的是老庄思想。《道应训》引述《庄子·大宗师》中颜回的故事:

颜回谓仲尼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仲尼曰:“可矣,犹未也。”异日复见,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仲尼曰:“可矣,犹未也。”异日复见,曰:“回坐忘矣。”仲尼遽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隳支体,黜聪明,离形去知,洞于化通,是谓坐忘。”仲尼曰:“洞则无善也,化则无常矣。而夫子荐贤,丘请从之后。”故老子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至柔,能如婴儿乎?”

《淮南子》认为君主修养的最理想楷模是真人、至人、圣人等得道者。闻一多《神仙考》说“《庄子》书中每讲到圣人、神人、真人、大人如何游于六合之外,无何有之乡,《淮南子》也是如此,并且说得更有声有色”,方勇《庄子学史》指出《淮南子》中的得道者形象就是来自于《庄子》,但进行了吸纳和改造,是作者理想形象的体现,摆脱了庄子中至人的特异功能。

(3)《淮南子》与《吕氏春秋》

《淮南子》与《吕氏春秋》的关系密切,一般认为两者有明显的继承关系,无论是编写过程,还是全书的结构和思想,都非常相似。胡适在《淮南王书》中说:“《淮南王书》与《吕氏春秋》性质最相似,取材于吕书之处也最多。但淮南之书编制更精审,文字也更用气力,却是后来居上了。”《淮南子》是以《吕氏春秋》为蓝本而写成的,它是《吕氏春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再现,两部书是秦汉之际道家着作的姊妹篇。《淮南子》吸收了《吕氏春秋》的很多材料,比如《时则训》是根据《吕氏春秋》的十二纪纪首增补而成,提及的五星即来自五帝五首;《天文训》中节气与律吕的对应关系来自《吕氏春秋》的《音律》,星宿分野的部分来自《有始览》;《地形训》中有关大地的概念和九州、九山、九塞、九薮、八风、六水等皆采自《有始览》;《览冥训》申说《吕氏春秋》之《精谕》《召类》等篇的意旨;《道应训》引《吕氏春秋》共二十多次,仅次于《老子》。

《淮南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基础也在《吕氏春秋》,因此两者存在较多的共同点,具体来说:一是主张大一统下的分封制。《吕氏春秋》主张在天子之国周围建立诸侯国为辅弼,《览冥训》也支持“天下混而为一”的大一统思想,《主术训》要求天子要有势位,君臣、上下、贵贱名分确定,主张保留诸侯国,《齐俗训》说“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而足迹不接诸侯之境,车轨不结千里之外者,皆各得其所安”,要求诸侯之间和睦相处。二是实施“无为政治”。《主术训》说“处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要求君主以恬静无为立身,节制嗜欲垂范;提倡“主道圆”而“虚无因循”,“臣道方”而“守职分明”,君主要无为、臣属要尽职,君主通过“循民责实”“因任督责”来约束臣属。三是所有人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齐俗训》说“士无遗行,农无废功,工无苦事,商无折货,各安其性,不得相干”,每个人都能从事自己擅长的职业。《主术训》说“群臣辐辏并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每个人都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四是统一的法制基础。《主术训》是说“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法制具有很强的规定性特征,是君主实施政治的准绳,“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将法作为赏罚的依据,不以人的尊卑有所屈折,“法籍礼义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反对君主独裁。五是以化为主,以法为辅。《主术训》说“太上神化,其次使不得为非,其次赏贤而罚暴”,最好是不治而化,其次是不要让百姓为非作歹,最后才是赏罚分明;《泰族训》说“治国太上养化,其次正法”,意思一致,法是统治者不得已而采取的措施。

两书的不同点有:一是《淮南子》更强调思想统治的重要性。治国之本务在安民。《吕氏春秋》主张利用民欲以行赏罚,《淮南子》主张使民无智无欲,《泰族训》说:“夫水出于山而入于海,稼生于田而藏于仓,圣人见其所生,则知其所归矣。故舜深藏黄金于崭岩之山,所以塞贪鄙之心也。仪狄为酒,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所以遏流而之行也。师延为平公鼓朝歌北鄙之音,师旷曰:‘此亡国之乐也。’大息而抚之,所以防淫辟之风也。故民知书而德衰,知数而厚衰,知券契而信衰,知械机而实衰也。”通过阻止物质的诱引,从而恢复纯朴的性情。同时,要加强思想统治,因此《泰族训》说“治之所以为本者,仁义也”。二是儒道学派的融合与对抗。《吕氏春秋》尽管突出了老庄的思想,但对道、儒、墨、法兼容并蓄,《淮南子》中儒道的影响最为明显,融合和对抗往往同在。如《泰族训》提出的“参五”治国方略,把道家效法天地自然和儒家崇尚人伦宗法的思想结合起来,“昔者,五帝三王之莅政施教,必用参五。何谓参五?仰取象于天,俯取度于地,中取法于人,乃立明堂之朝,行明堂之令,以调阴阳之气,以和四时之节,以辟疾病之曹。俯视地理,以制度量,察陵陆水泽肥墽高下之宜,立事生财,以除饥寒之患。中考乎人德,以制礼乐,行仁义之道,以治人伦而除暴乱之祸。乃澄列金木水火土之性,故立父子之亲而成家;别清浊五音六律相生之数,以立君臣之义而成国;察四时季孟之序,以立长幼之礼而成官;此之谓参。制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辨,长幼之序,朋友之际,此之谓五。乃裂地而州之,分职而治之,筑城而居之,割宅而异之,分财而衣食之,立大学而教诲之,夙兴夜寐而劳力之。此治之纲纪也。”但在其他方面儒道也有对抗,如《精神训》说“今夫儒者不本其所以欲,而禁其所欲,不原其所以乐,而闭其所乐,是犹决江河之源,而障之以手也”,对儒家不能明察百姓欲求的原因而随意禁止的做法进行了讥讽;“夫颜回、季路、子夏、冉伯牛,孔子之通学也。然颜渊夭死,季路菹于卫,子夏失明,冉伯牛为厉,此皆迫性拂情而不得其和也”等,通过反思儒家代表人物的命运指出儒家违背人的本性。

(4)《淮南子》与《文子》

《淮南子》与《文子》的纠葛,两千年来悬而未决,有学者甚至认为《文子》是伪书。胡适《淮南王书》说:“《文子》一书,相传是老子的弟子所作,内容往往与《淮南王书》相同,故清代学者多用来校正《淮南》。但《文子》实是伪书,只可算是一种《淮南》节本,不过因为节钞还在前汉时代,故往往可供学者校勘之用。”1973年,河北定州八角廊西汉中山怀王墓出土了竹简《文子》,使《淮南子》的真伪问题再次引起学界的关注。

文子到底是谁?目前没有取得一致的观点。最早的通行观点认为文子即计然,是越国名将范蠡的老师。南朝宋代的裴骃《史记集解》引《范子》:“计然者,葵丘濮上人,姓辛氏,名文子,其先晋国公子也,为人有内无外,形状似不及人。少而明学阴阳,见微而知着,其行浩浩,其心泛泛,不肯自显诸侯。阴所利者,七国,天下莫知,故称曰计然。时遨游海泽,号曰渔父。范蠡请见越王,计然曰:越王为人鸟喙,不可同利也。”北魏李暹的《文子注》说文子:“姓辛氏,葵丘濮上人,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文子录其遗言十二篇。”裴骃、李暹俱认为文子即计然,为范蠡的老师。这种说法在南北朝已经出现,是起源最早的观点。又有说法认为文子即文种。此说来自清代学者江瑔,他在《读子巵言》说“文子即文种,古人所未言,自余始发之,颇足惊世”,他提出计然与文子名与字不对应,定非一人,又古来称子的体例,有的是“合姓而称之”,有的是以学问宗旨、性情嗜好称之,而文子崇尚道家,无称“文子”之理,则“文”是姓,文子即文种,计然另有其人。又补充了数条理由:一是文子与老子同为楚人,因此文子得以师事老子;二是文种与孔子同时,则年岁较长,而孔子曾问学老子;三是文种曾在楚国做官,故能与平王对话;四是范蠡因文种有很大的名声却委屈地担任宛县的县令,故想方设法邀请他;五是范蠡归遗书于文种,称鸟尽弓藏句,见于《文子》;六是文种生平行事绝不同于计然;七是《汉志》兵家有《大夫种》二篇,不称《文子》,如为一人,则当同法家《商君》、兵家《公孙鞅》一样两见。也有学者认为文种的思想合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道家,属于黄老一派,思想同于《文子》,加强了文种即文子的论证。另有一种观点认为文种、计然、文子实为同一人,主要依据是史书中记载他们的行事和思想极为相近,比如“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句,《史记·货殖列传》称为“计然曰”,《国语·越语》称“大夫种进对曰”;又如“七术”之说,《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叹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记载虽有异同,来源却是一致。同时,《国语·越语下》记载范蠡的话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时节三乐,不乱民功,不逆天时,五谷睦熟,民乃藩滋,君臣上下交得其志,蠡不如种也”,也与《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的计然提出的内政措施相一致。

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出土《文子》竹简

《文子》的成书,应该在西汉初年。理由是其中的《微明篇》“修之国,其德乃丰”句与《老子》五十四章“修之于邦”句对比,将“邦”改成“国”,显然是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又《九守篇》说“圣人保冲气,不敢自满”,《微明篇》说“道冲而用之,又不满也”,《老子》四章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将“盈”改成“满”,则是避西汉惠帝刘盈的名讳。我们知道,古人是不能直写当朝皇帝名字的,凡有涉及,通过同义避讳、空字避讳或缺笔避讳等方式代替。因此《文子》的成书,很可能是汉惠帝的时候,早于景帝时撰成的《淮南子》,应该是《淮南子》的参考依据。《淮南子》解释和发展了《文子》的思想。《淮南子》解释《文子》的方式,与韩非子通过《解老》《喻老》来解释《老子》的方式一样。《文子》对当时着作的影响,也不止《淮南子》一家,如《盐铁论·本议篇》“老子曰:‘贫国若有余,非多财也,嗜欲众而民躁也’”,引用老子的话却不见于《老子》,反见于《文子·自然篇》,原句是“故乱国若盛,治国若虚,亡国若不足,存国若有余……有余者,非多财也,欲节事寡也”,则《盐铁论》本于《文子》。总之,《文子》在汉初流传甚广,《淮南子》受其影响也就不足为怪了。

范蠡像

总之,《淮南子》与《文子》是两本不同的书,两者都不是伪书,但《淮南子》多有参考《文子》,这也是客观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