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望月·庾信》原文|赏析

舟子夜离家,开舲望月华。

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

天汉看珠蚌,星桥视桂花。

灰飞重晕阙,莫落独轮斜。

这首诗写舟中望月的景象,想象之新奇,为南北朝诗中所罕见。开头简单交代舟子夜中离家、开船之后仰望月华的情景。然后写两岸青山似乎蒙上了一层白雪,细看江岸上皑皑银白,又却并非沙色。这两句不过是说月光照耀下,山如积雪,岸似银沙。但构句按望月人感觉与思维的先后顺序排列,便觉新鲜:前句之“疑”是错觉,后句随即否定,已经历了一个短暂的辨认过程。这就通过微小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人对月光之明的直觉感受。这种按照心理感觉的次序描写景物、组织句子的构思方式,后来常为杜甫所效仿。

看到两岸月色如此明亮,自然会转而仰望高朗的夜空。但见明月在银河之旁,犹如晶亮的珠蚌。而银河上的星桥则像月中散出的桂花。这两句新颖美丽的比喻,出自诗人丰富的学识和天真的想象。《吕氏春秋》说:“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缺。”《龟策传》说:“明月之珠,出于江海,藏于蚌中,蚗伏之。”月圆如蚌之盈珠,所以用“蚌蛤实”喻月望。蚌生江海,那么天上银河里不也会生出月亮这个大珠蚌吗?而月中又传说有桂花,据说高五百丈。月色既是如此明亮,那月中的桂花也必定都是闪闪发光,所以散在天上都变成了星斗。这一虚幻的想象又是多么合乎生活的经验!

月轮的光辉虽然洒满青山、江岸和星空,但它已开始由圆转缺。《淮南子》:“画随灰而月晕阙。”据说以芦灰为环,缺其一面,天上的月晕也相应地会缺这一面。“灰飞”句写的是满月的月晕已出现缺损的景象。《竹书纪年》说:“帝尧在位七十年,有草夹阶而生。月朔,始生一荚,月半而生十五荚,十六日以后,日落一荚,及晦而尽。月小,则一荚焦而不落,名曰蓂荚。”古人用荚生和荚落的数字来计算月之朔望。小月二十九天,有一荚不落,称为蓂荚。那么蓂落应指大月。“蓂落独轮斜”,可见诗中所咏之月应是大月里已过十六的月亮。

此诗咏月虽然全不关情,但舟中所见江山月色,与天河星桥对应,构成了一个水天相映,上下通明的晶莹世界。全诗依人的视线和感觉顺序逐层分写山光、月影、星晖,最后托出一轮斜照当空的孤月。尽管谋篇构句不求精巧,但诗人将生活实感与书本知识相结合而产生的奇思妙想,却给唐人开辟了想象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