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想虚舟说,俯叹世上宾。
朝荣虽云乐,夕弊理自因。
《庄子》篇说了这样一个比喻:有一条船渡河,如果被另一条无人船相撞,那么,即使那船夫是个性急的人,碰到这种情况也不会发怒,但假使那只空船上有个人的话,船老大必会吆喝起来,唤他三次如不理会,就要恶言相加。为什么同被一条船相撞,却有不怒与怒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呢?这是因为那条船“向也虚(无人),而今也实(有人)”,庄子藉此说明“人能虚己而游世,其孰能害之”的道理。此诗首句的“虚舟说”,盖取意于此。作者深味老庄之旨,对纭纭众生不谙斯言斯理,感叹万分。“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其匆匆聚散,恰如座中之宾。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各怀私念,俱不能虚己而游。及至利益相触,争斗日滋,岂有不被祸罹害之理。诗的前二句言简而意深,可谓理论联系实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索感喟。
诗人在俯仰之际完成了对人生世相的大彻大悟,总结出这样一个道理:“朝荣虽云乐,夕弊理自因。”此中朝夕二字,盖言荣枯相生,俯仰成变之速。老庄之道与佛教哲学包含着辩证思想。当时的文人多取意于此,演化为一种历史循环论。如孙绰曾写道:“仰观大造,俯览时物。机过患生,吉凶相拂。”(《答许询》)魏晋时期政治斗争残酷,文人迫于社会黑暗,多怀忧生之嗟,他们高谈人世无常,祸福相随之理,但实际更偏向于一种悲剧的人生观。因此这二句虽将“朝荣”与“夕弊”对举,然实际意义如借语法概念讲,并不是并列的,而是偏正的。“荣”只不过是短暂的幻象,而“弊”才是永恒的归宿。
庄子在《逍遥游》讲过“至人无己”。连同他的“虚舟”之喻,正为后人开出了避祸全身,逍遥物外的处世良方。这首诗作者旨在借老庄之言以规箴世人,然自己却未践斯言,做到虚己而游,全身于世。庾蕴为庾冰之子,其姊(或谓妹)为海西公妃,故其兄弟七人俱显贵,蕴官至广州刺史并假节。不久海西公废,桓温陷其弟倩、柔以武陵王(司马晞)党,累及全家,除其兄庾友幸免外,馀均被害,庾蕴自己在广州饮鸩而死。(事见《晋书》卷七十三)朝荣夕弊(有的版本作“毙”),俱验斯言,受祸之速,过于旋踵。故此诗亦可看作是作者一生之谶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