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且勿喧,贱子歌一言。仆本寒乡士,出身蒙汉恩。始随张校尉,召募到河源。后逐李轻车,追虏穷塞垣。密涂亘万里,宁岁犹七奔。肌力尽鞍甲,心思历凉温。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时事一朝异,孤绩谁复论?·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昔如上鹰,今似槛中猿。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弃席思君幄,疲马恋君轩。愿垂晋主惠,不愧田子魂。
《东武吟》原是流传在齐鲁一带的歌曲名,后被文人用作乐府诗题目,本篇就是一首拟作(“代”即拟之意)。这首诗民歌风味颇浓,头两句即民间说唱常用语,《古诗》有一首是以“四座且莫喧,愿听歌一言”开头,陆机仿民歌之作的《吴趋行》也有“四座并清听,听我歌吴趋”的句子,鲍照本人还有一首《代堂上歌行》,头两句是:“四坐且莫喧,听我堂上歌。”此诗的“主人”,是指听者,“贱子”,说唱者的谦称。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老军人的经历,用的是自述方式,说唱者即为作品主人公。他先叙述自己早年塞外征战情形。“仆本寒乡士,出身蒙汉恩。”他说自己出身寒微,蒙受了朝廷的恩遇。这里的“汉”实指本朝,以下典实的用意亦同。“始随张校尉,召募到河源。”“张校尉”,指张骞,他曾以校尉的官职佐卫青北击匈奴。“河源”,黄河的源头。“后逐李轻车,追虏穷塞垣。”“李轻车”,指李广从弟李蔡,曾为轻车将军,击匈奴有功。“塞垣”,泛指边域。“密涂亘万里,宁岁犹七奔。”“密”,近。“涂”,通途。“亘”,竟。“宁岁”,安宁的年月。“七奔”,用《左传》“一岁七奔命”的话。这两句说,近路也有万里,安宁的年月也要多次奔命。可见征战的频繁、追亡逐北的辛劳。这情形已从上面的“到河源”、“穷塞垣”、“始随”、“后逐”的叙述中见出。所以下面写道:“肌力尽鞍甲,心思历凉温。”体力在征战中消耗殆尽,心思在寒暑更替、岁月如流中折腾着。这“心思”不外立功、思乡两方面,这里当主要是指功名心。一开始他就说是“蒙汉恩”,他之从征是为了杀敌立功,报效朝廷知遇之恩,其心情当如作者《代出自蓟北门行》所言:“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又从他叙述追随“张校尉”、“李轻车”这些著名边将,见得他征战多年,是有不少战功的。但是,时变事异,最后使得他的功绩全部化为乌有。“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时事一朝异,孤绩谁复论?”“部曲”,部属。“孤绩”,无人知悉的功绩。这四句说,将军亡故了,同时参战的人也很少有活下来的,这样这位战士的功绩也无人为他证明、评定了。这是他命运的悲剧。这悲剧的酿成并非只是偶然事件,从“召募”到将军下世、部曲罕存,是经历了长久时间,而这么长时间也没有人为这位战士叙功啊,可见这悲剧是必然的,是社会制度造成的,即如“李轻车”的从兄李广大小经七十余战,到死也未封侯。后两句用“一朝”、“谁复”呼应,见出感慨深沉。下面就叙其晚年的凄凉。“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用一个“还”见出他一事无成、不堪回首的况味。“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写他从事田舍劳动,“倚杖”见得他体力不支,已经衰老了。这里似乎还融进了《古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意蕴,见出其家人死尽、庐舍荒废,益发可悲。·“昔如上鹰,今似槛中猿。”“”,打猎的臂套,猎鹰站立其上。·这两句抚今思昔,过去像上鹰一样的英姿勃勃,现在却像关在栅拦里的猿猴一样无能为力了,真是不堪回首。“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这两句意思是:一辈子白过了,留下了无穷的遗恨。最后他还希望君王念其旧功,予以收养。四句用了两个典故。其一是晋文公的故事:晋文公流亡复国,要抛弃多年使用的器具(包括床席),并且怠慢患难与共的随从,后经大臣咎犯劝谏,改正了错误(见《韩非子》)。其二是魏人田子方的故事:田子方见一匹出过力的老马被人丢弃在道路上,认为这样做不应该,就拿钱买下收养起来(见《韩诗外传》)。这四句是说,丢弃的席子还想着君王的帐幕,老马还舍不得离开君王的车驾,希望君王能施降恩泽,这样才不至于叫田子方的在天之灵感到愧咎。这里是以忠爱之心、哀怜之情来感动君王。从这途穷之泣中也可见出这位老军人内心的痛苦和怨恨。
这首诗通篇皆主人公自述,从往昔叙起,以时间为序,显得平顺。由于作者选择了几个典型情事,还运用了典故和对比,因此诗的内蕴并不贫弱,正如王夫之所说:“中间许多情事,平叙初终,一如白乐天歌行然者。……而言者之平生,闻者之感触,无穷无方,皆所含蓄”(《古诗评选》)。诗中所写的这个功成无赏的军人,也是有典型性的,汉代的“李广难封”就是典型一例,晋宋之交也不乏其人。晋宋之交刘裕父子曾进行过多次北征,刘裕还曾收复两京、河洛,这就是此诗的背景。此诗是以汉代宋,向当朝君主进行讽谏的。这又是鲍照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对后世边塞诗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王维《老将行》、杜甫前后《出塞》都有《代东武吟》主人公的影子,而王昌龄的《代扶风主人答》从内容到形式,更酷似鲍照的这篇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