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B11,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B12而已矣。”
——《论语·子路》
〔注释〕 子路:即仲由,孔子的弟子,字子路。 待:等待。 奚先:先做什么。奚:何。 必:一定。正名:使名分正。正:使动用法。名:名称,名分。 有是哉,子之迂也:你竟迂到了这种程度。这是个倒装句。迂:远,这里指迂阔,即死守教条远离实际。 奚其正:为什么要正?意思是没有正名的必要。 野:鄙陋。由:子路的名。 盖:句首语助词,有“大概”,“一般”的意思。实际上表示肯定。阙如:存疑,阙而不论。阙,同“缺”。如:词尾。 不中(zhònɡ):指不得当。 无所措手足:没有放手足的地方。意思是不知如何是好。措,放。 名之必可言也:一个说法一定要有这样说的理由。 苟:不严肃,草率。
本篇写孔子与其弟子子路的对话,很有意思,也生动地表现了二人的性格及融洽的师生关系。子路小孔子九岁,是孔子弟子中年龄最大的,而性情率直鲁莽。他问孔子:“如果卫君等着你去主政,你将先做什么?”孔子说:如果一定要分一个先后,那就先正名分。子路脱口而出,说孔子的设想迂阔,说话不着边际。这里既可看出子路性格的直爽与单纯,也反映了他们师生关系的亲密。孔子对子路的这种态度不是严厉斥责,不是生气,而是先对他不加思考随口就发表意见的做法进行善意的批评,第二层则进一步说:一个有修养的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不能轻易地发表意见。第三层再回答为什么如果卫君请他主政,他要先正名。因为名分不正,则谈任何事情都无所遵循,讲不出道理,也难以判断是非。在位者说话道理不顺,很多事便难以办成;政事办不成,那么一国的礼乐制度便难成风气。
孔子的这些话自然是立足于儒家恢复礼乐制度的政治主张,但也有其针对性。文中的“卫君”,学者们都以为是指卫灵公之孙卫出公辄。辄之父蒯聩得罪了灵公而逃在外,灵公死,辄继位,诸侯多以为非。孔子弟子多仕于卫,卫国多事,故出公辄欲得孔子为政。孔子的意思,要卫国社会稳定,首先要在君臣名分等有关国家大体的问题上得到妥善解决,然后发号施令,治国利民之事才有可能实施,礼乐制度才能兴盛起来。朝廷中不能人当其位、各守其职,下面的人便无所适从,老百姓更是手足无措。孔子之主张就当时卫国而言,是提纲挈领之举。子路不明白当中的深层含意,只是就一般处理政事理解之,唐突而言。孔子在这段话的第四层是进一步从儒家的处世原则上加以申说。最后说:“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是说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人说话要深思熟虑,不能随意言之。孔子之话虽不多,但层次清楚,含意深长,不是就事论事,而表现出儒家的政治思想与人格修养方面的原则。子路闻此之后表现如何,文中未及,然而心悦诚服之态,见于文字之外。
本篇语言上的特点很突出。一是对话的口语化。二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情感,几处用了倒装句,如子路说:“有是哉,子之迂也!”表现了子路对孔子讲出“正名”之语的完全不理解。孔子说:“野哉,由也!”表现出孔子对子路说话鲁莽的惊诧,都甚为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