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杜集(选一)·查慎行
漂泊西南且未还,几曾蒿目委时艰。
三重茅底床床漏,突兀胸中屋万间。
这首诗是查慎行退休家居之后,于乙未年(1715)秋冬之际所作。原作共两首,分别对杜甫被贬华州以前和漂泊西南之后的生活经历、思想情感作了高度概括,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的由衷敬佩和赞颂。
这里所选为第二首。
本诗首句,融汇杜集中《咏怀古迹五首》之一的“漂泊西南天地间,……词客哀时且未还”两句而成。“漂泊西南”四字,概述了杜甫晚年托寓成都,流落梓、阆,漂零云安,困滞夔州的流离颠沛境遇。“且未还”中的“且”字,有“尚且”之意,它上承“漂泊”,紧扣“未还”,构成一种时态上的连贯、延续,写出了杜甫未能生还故里的无尽痛楚。“且”字又有“暂且”意,这似乎暗示着杜甫虽然未能生还,但他的灵魂不甘,始终把“未还”视为“暂且”之事而做执著的期待。同时“且未还”三字还隐括着杜甫以羁留异地,思乡哀时的“词客”——庾信自比的内涵。这就为第二句预作了铺垫。
次句承上,写出了杜甫思乡哀时的思想情感。“几曾”,即“几经”,曾与经同义,是多少次、常常的意思。“蒿目时艰”出自《庄子·骈拇》:“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这里,“蒿目”作远望解。“委”是委怀、寄情之意。全句是说,杜甫虽颠沛流离,长年“漂泊”,而济世之志未泯,他始终委怀世事,关心时局,忧念天下。这就真切地概括了杜甫“穷年忧黎元”,爱国忧民的志尚情思。
如果说,前两句主要是对杜甫遭际、情怀的概述,那么,以下三、四两句则在概述的基础上,选取典型事例,着重歌颂杜甫处穷困之境而广忧天下之民的阔大胸襟。
“三重茅底床床漏,突兀胸中屋万间”是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诸句,重加融铸凝缩而成。秋风怒号,秋雨如注,屋漏床湿,寒夜难彻,这位中国伟大的诗人遭遇的竟是如此不公平的命运!然而杜甫哀叹的并不是个人命运的不幸,他念念在怀的是愿以一己之“受冻”,换取天下寒士之“欢颜”,这是何等高尚的舍己情怀!这正是杜甫人格的伟大之处,也正是一部杜诗“我能剖心血,……一洗苍生忧”(《凤凰台》)精神的集中写照。
作为“题集”之作,讲求的是概括精当,品评公允,能揭示原著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价值。这首诗紧紧抓住最能典型反映杜甫一生坎坷的“漂泊西南”的历史时期,和最能表现杜甫“忧国爱民”舍己精神的典型诗作,简洁确切地概括了杜甫晚年的境遇经历和一生的志尚追求,深刻再现了杜甫的伟大和杜诗的精华所在。作者这份卓越的识见才具是这首诗的第一难得处。
其次,全诗基本采用融铸杜诗成句方式写成。这样写的好处是,既妥贴切合了“题杜集”的题意,同时“杜诗即史”,用杜诗自述经历、志尚的诗歌成句,可以真切再现杜甫忧国爱民的一片赤诚,可以增大诗歌容量,取得以少胜多,于尺幅之间蓄万里之势的含蓄效果,从而激发起人们去读杜诗、知杜甫的兴趣。所以,这样的“融铸”不是生搬硬凑,而是凝聚了作者的心血智慧,寄托着作者无限倾慕情感的“再创造”。其取舍融裁之际的非凡工力是这首诗的第二难得处。
查慎行是清代学宋诗派成就最大的诗人,受苏轼、陆游影响最深,作诗力避滑易,讲求典切劲炼。赵翼以为其“工力之深,香山、放翁后一人而已”(《瓯北诗话》)。这首《题杜集》虽只是七绝短制,但典切劲炼,运思刻入,才气开展,工力纯熟的特点亦自显然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