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四首选一)·袁枚

马嵬(四首选一)·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这首诗作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作者赴陕西任职途中,诗题“马嵬”即马嵬坡,在今陕西兴平县西25里,唐代天宝十四载(755)发生安史之乱,唐玄宗自京都长安逃往四川经过马嵬坡时,禁军哗变,杀死宰相杨国忠,并迫使唐玄宗命杨贵妃自缢。历代诗人对这一历史事件多有题咏。其中最著名者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诗人缅怀历史,自然想到《长恨歌》,乃赋此诗以“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随园诗话》)。

白居易《长恨歌》主旨在于通过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对杨贵妃之惨死与唐玄宗的悲思,寄予其深切同情,如“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因此感染了一代代读者。惟独袁枚别具只眼,对《长恨歌》同情玄宗与杨贵妃永别之题旨不以为然,竟冒天下之大不韪,敢于声称“莫唱当年《长恨歌》”,这显示出诗人不肯从众而超越世俗的胆识。诗人之所以不同情帝王的爱情悲剧,是因为他有一个参照是:“人间亦自有银河”,意谓普通百姓也有像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一样分离的悲剧。诗人把目光投向“人间”“银河”,不仅是慧眼独具,更是关怀苍生的体现,正如他《寄梅岑》诗所云:“苍生我辈忧。”袁枚并非只是吟风弄月,表现自我的诗人。在帝王与苍生的感情天平上,他的法码倾向于后者。这种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诗人之所以更同情人间百姓,是因为百姓的苦难远比帝王深重。他在想到《长恨歌》的同时,更想到唐代诗圣杜甫《石壕吏》一类关心民瘼的名篇,因为它们是苍生“泪比长生殿上多”的生动例证。“长生殿”在陕西骊山华清宫内,是当年玄宗与杨贵妃的居所,《长恨歌》所谓“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他们曾在这里海誓山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惜未能如愿。这虽然也令人“长恨”流泪,但与《石壕吏》所描写的石壕村里老翁与老妇“二男新战死”,又“有吏夜捉人”,使“老翁逾墙走”,老妇被官兵捉去从军的痛苦遭际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了。许许多多像“石壕村里夫妻别”一样的百姓痛苦之泪水远比帝王爱情悲剧之泪水流得多。诗的结尾饱含着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吴应和评此诗写得“沉痛”,“足以动人”,可与杜牧李商隐“咏古诸作并传无疑”,(《浙西六家诗钞》)并非虚誉。

这首诗以议论为主,但由于所选取的材料《长恨歌》与《石壕吏》都是生动形象、感情浓郁的名篇,因此能给人以丰富深远而具体的联想,何况诗人又注意采用“银河”、“泪”等比喻象征手法,使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读来就不觉枯燥;而全篇以帝王悲剧与石壕村的百姓苦难相对照,亦颇具匠心,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