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孙遹《秋日登滕王阁》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秋日登滕王阁·彭孙遹
客路逢秋思易伤,江天烟景正苍凉。
依然极浦生秋水,终古寒潮送夕阳。
高士几回亭草绿,梅仙一去岭雲荒。
临风不见南来雁,书札何由到豫章。

作者中年作客豫章(今江西南昌市),曾作有《豫章城下送春有怀故园兄弟》诗,这年秋天登滕王阁,盼望得到故园书札,凭高纵目,深有所感,因而复有所作。滕王阁为唐高祖子元婴官洪州刺史时所建,后世屡经重修,为豫章名胜。因元婴封滕王,故有是名。

起笔两句,总写登临之感。人们在秋天,本来易生秋思,客中逢秋,更加易于伤感。而登临峻阁,江天一望苍凉的烟景,却又使人触景怆怀,“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此情此境,对于诗人来说,是感受特深的。三四两句,写滕王阁周遭特有的景象:“依然极浦生秋水,终古寒潮送夕阳。”“极浦”,指远浦。“生秋水”,再点“秋”字。本来滕王阁西南有南浦,王勃诗云:“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滕王阁序》中又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警句。这里以“极浦生秋水”略点一笔,以“依然”两字,示风景依旧之思,诗句颇为含蓄。下句以“寒潮送夕阳”,点明登临时间是在傍晚。“寒潮”,指赣江上的晚潮,“终古”,表明“寒潮送夕阳”是从古以来就是如此。此刻不仅“阁中帝子”已随寒潮而逝去,就连此后唐宋诸贤乃至元明文士来游此阁者,也都成为历史上的陈迹了。明清之际,豫章城曾两度遭受战争的灾难,滕王阁早已非复旧观。而寒潮送夕阳的景象,却是终古不变。这两句暗示自然界年复一年的变化,虽说并不显著,而人世代谢的变化,则是非常剧遽的。

五、六两句从人世的变化,深致怀思古人之情。豫章城本是江山灵秀之区,历史上曾经留下高人逸士梅福、徐穉等人的事迹。“高士几回亭草绿”,“高士”是指徐穉。徐穉,字孺子,南昌人,后汉高士,家贫,躬耕而食,朝廷屡征不仕。陈蕃为豫章太守时,不喜接待宾客,惟穉来为之设一榻,去则悬之。《后汉书》有传。旧时南昌府治之南有东湖,湖之南有徐孺宅,即徐孺亭之所在。诗人杜牧黄庭坚皆有题咏。这句诗表明高士已往,遗迹犹存,高士亭边的春草,却又几回舒绿,几回经秋而枯黄,在游客的心灵上,留下了“人事几回伤往事”的追忆,以及年光易逝的感慨。下句“梅仙一去岭雲荒”,“梅仙”,指梅福。梅福字子真。汉九江寿春人。明《尚书》、《榖梁春秋》,为郡文学,曾补南昌尉,后去官归隐。王莽专政,福乃弃家,变姓名,为吴市门卒。他是一位重气节的逸民。相传晚年有成仙之说,故称梅仙。诗句感叹自从梅仙去后,但见岭上荒凉的秋雲来往无定,而仙踪已不可寻。在这一联中,作者登楼遥瞩,缅怀古人,感念世易时移,像梅福、徐穉这样的高人逸士,后来人能继其贞风亮节者已经很少了。他们的事迹为南昌这座文化古城,增添了令人向往的遐思。结句:“临风不见南来雁,书札何由到豫章。”回映起笔,使作者由怀古之情中又回到现实中来,由客中秋思归结到思乡这一主旨,作者倚阑临风,深情南望,却还未见南雁飞来,因此也无由得到故园的书札,作者怀归不得,连故乡的书札也难得,则其心情之惆怅,心事之悽苦可知。

全诗以情驭景,思致清婉,而层次井然。作者诗风,本以绵丽俊逸擅长,观乎此篇,可见其风格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