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树柏《舟行西郭即景》原文翻译及赏析

舟行西郭即景·庞树柏
一棹夷犹去,三桥寻梦痕。
夕阳红縴路,春水绿柴门。
樵笠歌松顶,渔榔响苇根。
野桃开又落,何处武陵村?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水乡的写景之作。西郭,即江苏常熟西城门。

“一棹夷犹去,三桥寻梦痕”,首联点题明意。棹,划船的长桨,也指船,扣题目中的“舟行”二字。夷犹,从容貌。诗人荡起一叶小舟,悠闲从容地顺水而下,去三桥之畔寻找往日游览时留下的痕迹,看来诗人曾不止一次地泛舟来游。三桥,常熟西门外山前塘第三条桥,石砌拱形,为当地春日踏青胜地。“寻”乃诗中一关键词,它既承上句中的“去”,又总领以下的颔联和颈联。

接着四句是写诗人寻之所得。“夕阳红縴路,春水绿柴门”,写景色之秀美。落日的余辉染红了岸边的縴路,澄绿的春水映照得岸边的柴门泛着绿色。縴路,江河边拉縴的小路。江南以水为乡,以船当车,縴路随处可见。江南岭多林密,柴门之院更属常见。诗人选取一组极为平常的景物,以突出江南水乡的地域特征。诗中的“红”、“绿”,作动词使用,既以鲜艳、明亮的色彩引人注目、启人想像,又赋予景物以个性和活力的特色,选词造境,很见功底。夕阳、縴路、春水、柴门,组成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的景色图,而红绿交错,相映成趣,又该是怎样一幅和谐静美,赏心悦目的动人画面。

诗人正沉浸在夕阳下那美妙多彩的景色之中,忽然,“樵笠歌松顶,渔榔响苇根”,诗人的视线和注意力为之一转。樵夫的歌声从高高的松山之顶飘忽过来,顺声而望,只见樵夫的草笠在翠山松林之间闪现,只闻歌声,不见人影,山之高,松之密可以想见。“棒棒”的敲击声从芦苇丛中传来,那是渔人们正忙着捕鱼。渔榔,渔人敲击船舷以惊动鱼群使之入网的长木条。句中的“歌”、“响”二字,造成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它扣住了樵夫、渔人的身份特征,既写出了江南人民勤劳而又充满活力的生活情景,又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以上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景物,颈联侧重写人物。景色优美动人,人物怡然自乐,作者把视觉、听觉的形象融为一体,精心选用了色彩鲜明、富有音响的词语,绘声绘色地勾画出了一幅夕阳下流动变幻的图画,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

结尾的“野桃开又落,何处武陵村”,是作者由“寻”而发出的由衷之感。武陵村,陶潜《桃花源》中所描写的世外桃源。常熟虞山北麓有桃源涧,诗人因作此联想。野外的桃花开了又落,哪里是那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所向往的世外桃源呢?而诗人的家乡,地处江南,一年四季,美景如画,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安宁,岂不正是武陵又一村!作者把这种言外之意,寓于这尾联的问句之中;使读者去品味、去想像,正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之笔法。

作者庞树柏是南社一位重要的诗人,他才高志大,却运蹇遇厄,有才不遇,有志不能伸,诗中他对家乡旖旎风光及田园生活的赞美,从侧面反映了他寻求安逸生活,追求理想境界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