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第一节·诸经通序·六种证信》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第一节·诸经通序·六种证信》经文|注释|译文|赏析|评赞

【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揵连、摩诃迦旃延、阿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复有学、无学二千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转不退转法轮;供养无量百千诸佛,于诸佛所殖众德本,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名称普闻无量世界,能度无数百千众生。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跋陀婆罗菩萨、弥勒菩萨、宝积菩萨、导师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复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有八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紧那罗王——法紧那罗王、妙法紧那罗王、大法紧那罗王、持法紧那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乾闼婆王——乐乾闼婆王、乐音乾闼婆王、美乾闼婆王、美音乾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侯阿修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有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大满迦楼罗王、如意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注释】

① 如是我闻:为佛经六种证信之一,谓之信成就,别于外道经典。意为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是佛亲口宣说,真实可信的。佛入灭时,阿难比丘问佛:“一切经首置何字?”佛答:“一切经首置如是我闻”。“如是”者,指经中所说之佛语,此处即指《法华经》。“我闻”者阿难自言,佛经为佛入灭后多闻第一之阿难所编集,故诸经之开卷,皆言我闻。 ②一时:在某时之义,佛与弟子说听和合之时。此处是指释迦牟尼当年宣说《法华经》的那个时候。按《法华经》所讲,此时已是释迦牟尼老年将近80岁时。 ③佛:佛陀耶之略,译言觉者,或智者。自觉复能觉他,自他之觉行圆满,名为佛。自觉者,简于凡夫,觉他者简于二乘,觉行圆满,简异于菩萨。又《仁王经》上曰:“一切众生,断三界烦恼果报尽者名为佛。”佛有许多别称,如:如来、善逝、天人师、世尊等。佛又有种种“身”,如法身、报身、应身等。此处“佛”专指释迦牟尼。 ④王舍城耆阇崛山:印度地名,指释迦牟尼讲《法华经》的地点。王舍城,古印度六大城市之一。在中印度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自上茅城之旧都,迁居于此,以王先舍故地而后定都于此,故称王舍城,也有另外其他说法。耆阇崛山,即灵鹫山,俗称灵山。山形似鹫,名又以山上鹫鸟多,故名。地点在今天印度比哈尔省王舍城东北约十公里处。 ⑤阿罗汉:声闻乘中四果之最高果位,也是小乘极悟之果位。一译杀贼,杀烦恼贼之意。二译应供,当受人天供养之意。三译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之意。阿罗汉中年长德高者,称为大阿罗汉。 ⑥有学、无学:小乘四果之圣者中,前三果谓之有学,第四果谓之无学,因为前三果尚有可修学之道。或者说三果、四向称为有学,即须陀洹向(向须陀洹趋近的阶段)、须陀洹、斯陀含向、斯陀含、阿那含向、阿那含、阿罗汉向,只有阿罗汉称为无学。 ⑦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旧译曰无上正遍知,无上正遍道,一般译为无上正等正觉。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净土论注》曰:“佛所得法,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⑧世界:世为迁流之义,谓过现未等时间之迁行。界谓具东西南北之界畔,即有情依止之国土,又曰世间。后“世界”成为一个偏义复词,侧重于“界”的含义,意为日月照临的范围,即佛教中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四大洲,名为一小世界。现在常用时一般指地球所有的地方。 ⑨众生: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识的动物。众生有多义:由众缘所生,名为众生;众人共生之义,曰共生;又历经众多生死,名为众生。至于为什么不称为众死而名众生,是因为有生者必有死,以因赅果的缘故。佛教中所说的众生不光指人,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众生。指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 ⑩礼足:印度礼节,意为礼拜,叩头,以额头接触对方的足,常言顶礼。

【译文】

以下教法是我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住在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与佛随行共处的有一万二千多名大和尚,他们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果位,所以,他们已没有各种欲望和杂念,再也不会产生愚昧者日夜缠身的烦恼,使自身获得了真正的实惠。由于他们均已修身炼到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精神境界,所以,个个身心快乐,逍遥自在。这些大和尚中有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大目揵连、摩诃迦旃延、阿楼驮、劫宾那、憍梵波提、离婆多、毕陵伽婆蹉、薄拘罗、摩诃拘��罗、难陀、孙陀罗难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阿难、罗睺罗等大众所熟悉的大阿罗汉。还有未达到阿罗汉果位须继续学习修炼者及已无须继续学习者二千人。释迦牟尼佛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其眷属亲朋六千人以及释迦牟尼佛出家前的妻子、罗睺罗的母亲耶输陀罗比丘尼与其眷属亲朋也都来到耆阇崛山佛的住处。

另有大菩萨八万人也来到今日的法华会上,这些大菩萨们皆已证得佛的无上圣智,并在此智道上精进不息,无论是果位、心念、还是行为,皆不倒退。他们精通一切咒语,又获乐说辩才,常转法轮,弘法利生。这些菩萨们已曾供养过成百上千以至无数无量个佛,并于这么多的诸佛世界中持戒修福,积德行善,植下了众德之本,时常受到诸佛的称扬赞叹。他们以慈悲之心修身养性,善于获得佛的智慧,所以,他们都通达大智大慧,均已达到了涅槃解脱的彼岸。他们不但自身解脱,而且还以慈悲之心,救度成百上千以至数不清的芸芸众生,他们的名称传遍了无量无数个世界。他们的名字是: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常精进菩萨、不休息菩萨、宝掌菩萨、药王菩萨、勇施菩萨、宝月菩萨、月光菩萨、满月菩萨、大力菩萨、无量力菩萨、越三界菩萨、跋陀婆罗菩萨、弥勒菩萨、宝积菩萨、导师菩萨等大菩萨。此类大菩萨一共有八万多人。

那时,在天界作王的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人同时来到法华会上。还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宝光天子、四大天王各与其眷属一万多天子以及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与其眷属三万多天子等也齐赴法华盛会。娑婆世界的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也各自率领自己的眷属一万二千多人来到释迦佛说法的道场。八大龙王与其眷属若干人也来了。这八个龙王分别是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四紧那罗王与其眷属若干人也到了说法的地点,这四紧那罗王是:法紧那罗王、妙法紧那罗王、大法紧那罗王、持法紧那罗王。四乾闼婆王:乐乾闼婆王、乐音乾闼婆王、美乾闼婆王、美音乾闼婆王各与其眷属百千之众也来到法会现场。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驮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侯阿修罗王,也各与百千眷属同赴法会。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大满迦楼罗王、如意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眷属同赴法会。韦提希的儿子阿阇世王也走出王宫,与其亲朋及文武百官一起,来到耆阇崛山听佛说法。他们各自对佛的双足行礼之后,便退坐一旁。

【鉴赏】

这一段是序分的第一个部分,称为通序,又称六种证信序。佛在宣讲《法华经》正文之前,有一系列相关信息须要交代,除了使全经的来龙去脉更加清晰外,还有另外的深意,即证明此经的可信,以促生听者、观者对此经坚定信心。后世弟子结集经典的时候都会说明或强调这些信息。因为所有的佛经都会采用这一格式,所以这是诸经通序,又因为佛最初讲经的时候并没有这些内容,是后世弟子加上去的,所以又叫“经后序”。传说这是佛在临涅槃前专门嘱咐阿难对一切经首的处理方法,所以又叫“遗教序”。其中包括六个信息:“如是”,为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是处成就,从“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开始到本段结束是“众成就”。这段文字在佛教传播初期曾起到过非常大的现实意义,一般认为它有四种意义:遵佛嘱,断众疑,息诤论,异外教。

“众成就”的内容较多,但有规律可循。这些听众分为三大类:声闻众、菩萨众和杂众。其中每一众有可以分为各个小类别。首先看声闻众,包括比丘众和比丘尼众,比丘又分别有有学和无学两种,经文中列举的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一直到罗睺罗等这二十一位大阿罗汉都是无学位的尊者。比丘尼众则只列了两个人的名字,但这两个人的身份极其特殊,一位是佛陀做太子时的姨母,另一位是太子的妻子。其次是菩萨众八万人,这里列了十八位大菩萨,按照天亲菩萨的观点,这些菩萨都是八地以上的才可以列出来。这里有一件事须要分别,菩萨之名列于声闻之后,是一件看似不合乎次序的事,其实是有理由的,第一声闻现的是出家相,外表上与佛相似,又常与佛住在一起,与佛常在同处,所以长随佛陀,故而对他们特别尊敬;第二个理由,教这些大菩萨在声闻面前不要起傲慢心,降伏贡高我慢的习气。最后是杂众,又称八部众,称为杂众是因为这里面有很多种类,有凡夫也有圣人,有天、鬼、畜生等等,一共可以总结为八类,依次是:欲界天众,色界天众,龙众,紧那罗众,乾闼婆众,阿修罗众,迦楼罗众,人众。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众里的代表是阿阇世王,但是自始至终在《法华经》中没看到他有任何收益,佛也不曾给他授记,这就显示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据《观无量寿经》记载,阿阇世王有杀父害母的罪行,而且《涅槃经》也记载他受现报,全身发烧,死后下地狱,可见杀父害母的罪过之大,但是我们也在《涅槃经》和《普超经》中看到,阿阇世王向佛陀和文殊菩萨忏悔罪业,并有出脱地狱和未来成佛的预言。智者大师对这些听众有另外一种分类,即分成四众:发起众,大善根众生,能引发佛宣讲此经的人,如舍利弗、弥勒等;当机众,善根成熟,听了妙法后直接受大利益的人;影响众,没有特别的言论和行为,在会中就坐同时获得利益的人;结缘众,善根尚未成熟,此时听经为日后解脱种下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