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原文与翻译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原典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德经·第十六章》

译释

那些知道自然规律的人都能包容一切,能包容的人才会做到公平公正;做事能做到公平公正才能做到周全无遗,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就符合道,符合道就会长久,即使死了也不会消失。

老子认为包容是公正、周全的前提条件,可见老子对于包容的重视。对我们好的人,我们理所能然的要对他好,但对我们不好的人我们还是要以一颗包容的心对他好,这样才能让双方和平的相处。如果别人不善待你,你也不善待别人,那么两个人的矛盾会越来越深,这是很多人之间产生战争的原因。因此,我们要学会包容,善待他人。

解读

学会包容他人

老子是很注重包容的人,他觉得能包容一切的人都具有大智慧。他说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从人类历史来看,“包容”总是和繁荣、昌盛、进步有关系,而独断、专治、偏执和战争、灾难有关系。“百家争鸣”就是包容所产生的,这个时期学术繁荣;“独尊儒术”是刘汉以后的文化,这个时期的文化开始走向衰退。唐朝对异域的文化兼收,所以唐朝文明呈现出繁盛的景象;清朝政府不接受外来文化,选择闭关自守,这就导致了中国的衰败。

三国时期,诸葛亮去世以后,蜀国就失去了一员大将,蜀国皇帝君顶任用蒋琬主持朝政。这个蒋琬有一个属下叫杨戏,这个杨戏性格孤僻,不善于健谈。蒋琬和他说话的时候,他只是应着不做回答。有一些人看不惯杨戏,就在蒋琬的面前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您怎么就能忍受他?”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自己的脾气和性格,如果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他不可能说出来,那不是他的性格;让他在众人面前说我的不是,他就会觉得我没面子。所以他选择不说话。其实不说话也正是他的可贵之处。”

督农杨敏曾经恶言恶语的说蒋琬,他说:“蒋琬做事糊涂,不如前人。”有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就把这话告诉了蒋琬,当时司法官也在蒋琬面前,司法官就对蒋琬说:“我觉得可以以这件事情治杨敏的罪。”而这个时候蒋琬说:“我觉得我确实比不上前人,所以杨敏说的很对啊。”司法官听了,就问蒋琬:“您做什么事情做的糊里糊涂。”蒋琬说:“他说的比不上前人,是说我对事情处理不当,事情没有处理好就是做事糊涂,这有什么好问的?”后来杨敏因为一些事情入狱,大家都觉得杨敏肯定会死,但蒋琬依法处理,没有趁机给杨敏加罪。后来,很多人都说蒋琬“宰相肚子里能撑船”。

蒋琬任用人才有包容心,包容会产生一种强大的感染力和凝聚力,会让各种各样的人都成为你的朋友。这也就是蒋琬能当上宰相的原因吧。在蒋琬的治理之下,蜀国一片繁荣。

包容是一种人生态度,它能化干戈为玉帛,增进人的相互理解,在人间撒播爱的种子。那些能包容他人的人心中有爱,所以他们能被别人爱。

鲁迅先生写了很多批评那种柔软而中性化作家的文章,因为他认为在那种战争年代,文人的义务便是激励和警醒那些愚昧、沉睡的民众。在他批评的人中便包括郭沫若先生。而郭先生也并不示弱,同样写了文章来回击鲁迅。一时间,文人的战争硝烟四起。

文章中还写说:鲁迅逝世时,上海滩云集了大批的学生、工人,还有从各地赶来的文人学者。这些中国分子很多都受过鲁迅先生的批评,然而他们无不表示悲痛。期间郭沫若最为突出,他一连写了几篇文章,说道:“我与周先生吵了一辈子架,然而我们是一辈子的朋友。”

郭沫若和鲁迅都是我国的伟人,他们也能用包容的心包容对方。这种包容让他们能够求同存异,理智地看待对方,欣赏对方的人格,在大方向上团结起来,不斤斤计较一些小细节。

一粒河沙侵入了蚌的身体,怎么都赶不出去,这粒河沙慢慢地成为了蚌的一部分,对于蚌来说,生命中存在很多的无可奈何。世间事都是不一样的,蚌不能像树一样,用时间和毅力去消灭自己身上的瘤子,蚌反其道而行,用自己的身体去磨炼这粒沙子,用身体去温暖它,直到把沙子磨出珍珠的光滑。很多珠宝大师都觉得珍珠华贵而温润,这是蚌包容沙子的结果。

清朝康熙年间,桐城人张英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的邻居是桐城的一个大户叶府,主人是和张英同朝为官的叶侍郎。两家因为围墙的事情发生了纠纷,张老夫人就写了一封家书给张英,想让张英利用官职把事情解决了。张英看到这封家书很不高兴,就立马回复老妇人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妇人看到回信之后,深感愧疚,就让人后退三尺筑墙。叶府的人看到张家的人如此大方,被张家人感动了,也把院墙往后移了三尺。这两家人因为相互包容也消除了隔阂,友好的相处了。

道德经鉴赏哲思

包容归根结底源于爱和理解。只要心中有爱,我们才会同情他人,才会尊重他人的见解和立场。只有爱,才能消除彼此的误解,让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和谐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