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为士者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1],
微妙玄通[2],
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3]:
豫兮若冬涉川[4]。
犹兮若畏四邻[5]。
俨兮其若客[6]。
涣兮若冰之释[7]。
敦兮其若朴[8]。
旷兮其若谷[9]。
混兮其若浊[10]。
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11]?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12]?
保此道者不欲盈[13],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15]。
【注释】
[1]善为士者:得道之人。
[2]玄通:通达。
[3]强:勉强。容,形容。
[4]豫:原是野兽的名称,性忧虑,引申为迟疑,慎重。
[5]犹:原是野兽的名称,性警觉,此处用来形容警觉。
[6]俨:俨然,形容神态庄严、恭敬。
[7]释:解、消融。
[8]敦:敦厚老实。朴:未经加工的木材。
[9]旷:空阔。
[10]混:混浊。
[11]孰:谁,哪一个。
[12]安:静态。
[13]盈:丰盈,满。
[14]蔽不新成:推陈出新,去故更新。
【译文】
古时那些善于运用道的规律的人,
见解微妙而且精深玄达,
达到了常人无法理解的地步,
这样的人的风貌品格特征这样形容:
行事稳妥谨慎啊,就像严冬赤脚过河。
忧虑谋划啊,就像提防四方邻国来围攻。
恭敬严肃啊,像做宾客一样。
融和可亲啊,就仿佛正在消融的冰。
敦厚质朴啊,像未经雕琢的原木。
旷达开阔啊,像空旷的山谷一般。
混同不孤傲啊,像江河浊流一样。
谁能够在混浊的流水中静止下来,静止
后慢慢澄清;
谁能够使静而不萌发的东西运动起来,
使其慢慢显露生机。
遵循道的规律的人不提倡盈满、过度,
所以凡事宁可亏损缺失而不可成全完满。
【解析】
老子承接上一章的内容,讲解领悟了“道纪”之人的情貌特征。大而言之,得道之人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很强的静定功夫。表面上清静无为,而实质上蕴藏着极大的潜能,他们极富创造性,只是不愿显山露水。他们静谧幽深,难以测识。老子对得道之人的形体特点作了详尽的概括,我们归结为以下七点,并逐一进行解析。
一是“豫兮若冬涉川”,豫,警惕、慎重的样子。全句的意思是说得道之人的每一步行动都是无比警惕、小心的,就像冬天赤脚过河一样小心谨慎。我们都知道在冬天沿着冰面过河是十分危险的行为,一般人经常遇到这种情形,所以在处理事情时往往表现得粗心大意;而得道者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表现出谨慎的处世态度,就如同冬天涉河一般。
二是“犹兮若畏四邻”,犹,小心、犹豫的样子。全句的意思是说得道之人好像畏惧自己的邻居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不逾越常规;制止自己的行动使之不嚣张放肆干扰邻居的生活。人是群居动物,得道之人也是人,他们不可能生活在人世之外,他们要生存就必须与周围的人建立密切的联系,离群索居不是真正的得道之人,当他们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发生矛盾,处理矛盾的过程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观和处世哲学,周围的人(邻居)对其评价的高低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最能映射一个人的真正本质。
三是“俨兮其若客”,俨,庄严肃穆的样子。全句的意思是得道之人无论在什么场合、在什么情形之下,都会把自己摆在客人的位置,小心谨慎、严肃认真地对待人和事,而不会随随便便地对待日常生活问题。从生命的本质意义上来考察,人是人生路途上的匆匆过客,是大自然的普通客人,和其他的生物一样,没有生和死的选择,这是大道的必然规律,得道之人和大道同步,他们乖乖地做客人,严肃认真地对待日常生活琐事,和世间的庸人有本质的不同,庸人以大自然的主人自居,势必以尊贵的态度对待自己而以嚣张的态度对待自然,庸俗之人以损害自然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最后以毁灭自己而告终。老子主张以客人般严肃认真的态度度过自己的一生,而不是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混过一世。
四是“涣兮若冰之释”,涣,涣散;释,消解,形容冰解冻的情形,比喻得道之人从自己的欲望、梦想、抱负、追求、知识等重负中解脱出来,恢复为本我,就会有难以言表的轻松愉悦、悠然自得。这种感觉就像是冰封了一个冬季的河水在春风的吹拂下慢慢消融,是一种轻松的惬意的感觉。得道者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释放自己,老子把得道者的觉悟恰当地比喻为冰封消融,从而焕发出自然的勃勃生机;从得道者自身而言,他们能冲破束缚自己的追求、意念、思维,完成自己对自己的征服。他们不执着于一事一物,了无牵挂,自然也就逍遥自在。
五是“敦兮其若朴”,敦,内在端庄、厚重;外在朴素、自然。全句的意思是得道之人以其端庄厚实的本质能轻易地抵御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因而表现出返璞归真的外在形象。敦厚实在的品格是人类社会一直提倡和赞颂的,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类社会所提倡的。我们常用浑金璞玉来形容那些不炫耀、敦厚朴实的人,得道之人就如同浑金璞玉,具有真材实料但默默无闻。
六是“旷兮其若谷”,旷,开阔、宽广;谷,比喻像山谷一样虚空。全句话的意思是得道之人心胸辽阔,就如同山谷一般空虚高深。他们能够藏污纳垢、包容万物,无所谓仇恨,没有亲戚和仇敌的对待,心中充满了友善,和没能体悟大道的人有本质的不同,没领悟大道的人喜欢洁净而厌恶污秽,有分别就有烦恼和祸患。得道之人处污秽无所谓污秽,处清洁无所谓清洁,与外在世界浑然一体,他也就无所谓痛苦烦恼、祸患和灾难了。没有了这些分别,他也就显得自在无为、随心所欲了。
七是“混兮其若浊”,混,混同;浊,混浊。得道之人是清醒的,清醒的最高境界是,混浊的外在形象、透亮明净的内心,他和污浊的世界同为一体,不隔离不生疏,这是修道的最高境界,也是修道的终点,它是平淡无奇的,没有浓墨重彩、大肆渲染,而是不显山露水,于平淡中见道之真谛。
为人之道
张良勤修内心成奇才
汉朝的开国元勋张良在他读兵法之前,几次刺杀秦始皇都未成功。后来,他因品德高尚而得到《太公兵法》,并努力研习,学成后辅助刘邦,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有一天,年少的张良前往集市,路过一座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迎上前来,对他说:“我的鞋子不小心掉到河里去了,你能帮我捞上来吗?”张良二话不说就下河帮老人把鞋捞上来。等他上来时,老人又说:“我右脚的鞋又掉下去了,你再帮我捞一次吧!”于是,张良又按照老人的指示下到河中去捞鞋。老人就这样三番五次地支使张良,他都照办了。
老人满意地点点头说道:“孺子可教也,五日后你到这座桥下等我吧!”
五天后,张良见天快亮了,就赶紧起身到桥边见那位老人。到了那里才知老人已等候多时了。
“你应约而来,却不守时。年纪轻轻却比我这个老年人还晚到!”老人严肃地说,“再过五天你还在这里见我。”
五天很快过去了,张良一听见鸡鸣就赶紧起身,一路小跑赶到桥上,可是老人还是比他早到。老人一脸的怒气,严肃地说:“你再过五天来找我!”
张良觉得非常惭愧,心想:我身为年轻人却连一个老人都不如。他决定下次一定要先到。第四天的晚上,张良不敢合眼,生怕自己睡过了头,等到半夜,他就动身到桥上等候。这一次,老人还没有到。一会儿老人来了,看见张良比自己先到,十分高兴,说:“年轻人就应该多多努力,勤奋起早!”说完,老人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传授给他。
张良得到这本书后如获至宝,每天早早起床,仔细攻读,用心揣摩。后来,他掌握了其中的精髓和过硬的军事本领,刘邦统一天下的时候,张良辅佐他,为他出谋划策,立下了大功。
从政之道
张之洞言行谨慎安享终生
张之洞每次遇事都能够保持头脑清醒,行事谨慎,就是在立宪这样的大问题上也不例外。
张之洞主张立宪法、设议院的立场是鲜明的,态度是坚决的,要求也是迫切的,但这并未使他鲁莽行事。
清廷发布预备立宪上谕的第二天,便颁发了改革官制的谕令。命载泽、荣庆、奎俊、铁良、徐世昌、陆润庠、袁世凯等诸大臣共同编纂改革官制方案,又令端方、张之洞、周馥、岑春煊等督臣派司道大员进京随同商议,紧接着,又编订地方官制。在编制时又分两层。第一层为各省设行省衙门,督抚总理政务,略如各部尚书,藩臬二司略如各部丞;合并各司道局所,分设各司,酌设官,如参议者领之,司以下设曹,以五品至九品官分掌之;每日督抚率属官,定时入署,共同商议各事;各府州县公牍直达省;每省设高等审判厅,受理上控案件,行政司法,各有专职。第二层是:督抚经管外务、军政,兼监督一切行政、司法;布政使管民政,兼管农工商;按察使专管司法方面的行政,监督高等审判厅;设财政司,专管财政、交通;学、盐、粮、关、河各司道仍照旧制。
张之洞对地方官制改革的方案提出了许多异议,基本上持反对态度。他在1907年1月2日致军机处厘定官制大臣的电文中说:“此次官制之应如何改定,自以有关立宪之利害为主,其无关宪法看,似可不必多所更张,转致财力竭蹶、政事丛脞、人心惶扰。”这些表明他主张缓进、审慎行事。如他不同意裁撤知府,其理由是:“一府所辖,少则四五县,多至十县,各县距省遥远,极远者至二三千里,若有知府犹可分寄耳目,民冤可申理,灾荒可覆勘,盗匪可觉察”,因而撤知府“势有难行”。又如合并各司道一事,他认为各司各自有印,各自有稿,若合为一署,“无此广大廨舍能容许多官吏,能存许多案牍”,再如各省高等审判厅一事,他认为:“一省之中臬司即为高等审判厅矣,另设一厅何为”,至于第二层办法,他反对的理由是:“尤多窒碍之处,民政以警察为大端,乃臬司分内事,今乃不属臬司而属藩司,理财乃藩司分内事,今乃又别立财政司……藩、学、臬、运、粮、盐、关、河权限本白分明,互相混淆,乃亦议改变则尤可不必矣!”总而言之,他认为改革官制各条,“似不尽与立宪关涉,窃谓宜就现有各衙门认真考核,从容整理,旧制暂勿多改,目前先从设四乡谳局选议绅、董事人手,以为将来立宪之始基,如能实力奉行,此尚是达民情、采公论之实际,亦可稍慰环海望治之心。”
张之洞认为,立宪事关乎根本政治体制改革,牵涉到统治集团的切身利益,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他主张稳妥缓进。结果他在朝廷里受顽固势力的冲击最少。
由于张之洞一直谨慎行事,他得到了皇上的信任、老百姓的爱戴,一生都未遭遇大的变故。
经商之道
丰田英二谨慎行事,大获商机
丰田汽车公司之所以成为汽车行业的巨头,是因为丰田英二不贸然行事,能耐心等待时机,更能抓住时机。
1950年,丰田公司因危机的到来,被迫将工业公司和销售公司分离。当时负责技术部门的董事丰田英二,深知即使他提出重新合并的建议,在当时也是行不通的。
丰田英二在决定丰田的未来发展方向时,久久未作出决定,这是因为他认为条件不成熟,即便勉强行事也是要失败的,与其胎死腹中,还不如耐心地等待时机的到来,一举成功。
英二在深思熟虑考察各种条件的同时,还要衡量各方面的利弊,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丰田两家公司才终于结束了长达32年的产销分离,诞生了全新的丰田公司,英二的等待终于有了丰硕的成果。
在处理丰田赴美建厂一事上,丰田英二也同样小心谨慎,耐心等待时机的成熟。
丰田进军美国。在日本汽车厂商中,是继本田、日产之后的第三家,为此不少人抱怨为时太晚,会长丰田英二和社长丰田章一郎的回答是:“我们在等待时机,我们的行动并没有落后。”由于采取了谨慎的战术,丰田公司终于顺利地打入了美国汽车市场。
丰田英二是个善于抓机遇的人,善于等待,当机遇没有来时,他静如处子;一旦机遇来临,他则动若脱兔。俗话说:“欲速则不达。”等待看起来似乎是消极怠工,其实是一种慎重的行事方式。等待并不等于落后,如同长跑,起步早的不一定能最终得到冠军。
丰田懂得这些道理,做事谨慎,使丰田汽车公司顺利地发展,一天天地走向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