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无为,而无不为》原文与翻译

无为,而无不为

原典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三章》

译释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使老百姓不因此相争;不以难得的财物为珍宝,使老百姓不因此而做偷窃之事;不炫耀足以引起欲望的事物,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净化百姓的心灵,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争名夺利之心,增强其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奸巧之心,没有欲望。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那么天下也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了。

老子看来,只有净化人的心灵,减少心中的欲望,让心宁静淡泊,才能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的圣人之治。无为而治,并不是放任自流,不作为,而不是不胡为,不妄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客观规律,有所为有所不为。

解读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自从在央视《百家讲坛》开讲后,人气便一路飙升。其实,易教授不仅在讲历史方面深有研究,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有一套独特的方法,那就是“无为而治”。“那时候,很多学校请我去介绍教育孩子的经验,我说我的教育方法就是不教育。我这么说并不是想故弄玄虚,我所讲的‘不教育’,其实是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教育子女方面要真正做到无为而治,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要在家里营造一个民主的环境,比如说可以什么事都跟孩子商量着来;二是营造好的学习环境。有了这两样,便可以省去许多操劳,真正享受无为而治的快乐了。”

易教授所说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不去教育孩子,管孩子,而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教育方式,那就是“指导”,而不是“指示”,为他们指明一个方向,让他们自由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之道。

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在老子看来,道总是无为的,但是只要遵循规律来治理国家,那么自然就会成就所有事。所以,这句话中体现的正是老子著名的“无为而治”的观点。在老子看来,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其运行的自然规律,所以若是想让他们充分发挥其本性,最好的办法并不是用人为的方式去治理,而是应该顺应事物的天性,任其自然发展,这样才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为”是一种能力,“无为”则是一种智慧。在我国古代的贤君贤臣之中,曹参就是一位“无为而治”的高手。

曹参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当年汉高祖刘邦在沛县骑兵反秦的时候,他便追随左右,不但身经百战,而且屡建战功,深得刘邦赏识。后来刘邦封帝之后,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当时功劳最高的萧何被封为宰相,而曹参功居第二,所以便被刘邦委任为长子齐王的相国。

等到萧何过世之后,由于曹参是开国元老,于是便被委以相国的重任。曹参新官上任,下面有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他,看看他会怎么烧起这“三把火”,可是让众人大失所望的是,曹参根本就没有“点火”的打算。就职之后,曹参不但没有整改朝政,反而对朝廷中的事不闻不问,一天到晚都在丞相府里面与人喝酒聊天。这时有些性急的官员急于向新丞相献计献策,于是登门造访。可曹参早已洞悉这些客人的来意,不等他们开口谈朝廷大事,便把这些人拖到酒桌上来,顾左右而言他。每逢客人想要开口言政,曹参就马上岔开话题,或者劝客人饮酒。这样,聪明的客人渐渐洞悉了丞相的心思,知道丞相根本不想让他们提出建议,也不想对现有的政策进行改革,于是便依旧按章行事,不再节外生枝。

汉惠帝见了曹参的举动,十分不解,于是便把曹参找来,当面问他:“曹丞相如此举动,究竟是何用意,还望直言。”听了惠帝的质问,曹参从容地回答道:“臣斗胆问问一句,您和先帝相比,谁更贤明英武呢?”惠帝立即答道:“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提并论呢?”于是曹参又问道:“那么,依陛下看来,臣的德才与萧相国相比,又如何呢?”惠帝听后笑着说道:“依我看啊,你好像还是赶不上萧相国啊!”听罢此言,曹参赶紧接过惠帝的话说道:“陛下的话说得十分正确啊!既然您的贤能不如先帝,而我的才德又比不上萧相国,他们制定的法令规章又都十分完备而且成效卓越,那么我们现在只要遵从他们的遗愿,谨慎从事,恪守职责不就好了吗?何必非要对已经完美的法令规章乱加改动,这不是画蛇添足,适得其反吗?”汉惠帝听了曹参的解释后龙颜大悦,他笑着说道:“曹丞相不必多言,你的心意我已经完全了解了啊!”

曹参在朝担任宰相三年,恪守道家清静无为的原则,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虽然在众人看来,他在政治上过于保守,无所建树,可正是在他这种“无为而治”思想下,才让西汉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让人民都过上了富足安稳的生活。曹参在担任相国的9年中,一直深得民心,受到了一致的好评。

所以说,真正好的管理者,用的不是“身”,而是“心”。那些凡事放不开,整天忙得晕头转向的人,往往只能当个小角色,而那些整天看起来逍遥自在,无所事事的人,反而能够将事业做得有声有色,取得辉煌的成就,其实,这就是顺应天性,实行无为而治,激发出了人类最大的潜能的结果。

万科老总王石,可以说是典型的“无为而治”的企业领导。1999年,王石辞去万科总经理的职务,自此,他开始以董事长之职管理公司那些“不确定”的事情,而确定的事情就交给公司的总经理主要负责,这些确定的事情事实上就是董事会已经做出决议的事情。从这时起,王石基本上已将权力交给管理层,实现了所谓的“无为而治”。

“无为,而无不为”,这才是真正聪明的治事之道。因为“为”是一种外在的强迫,是一时的成效,而“无为”则是一种能够激发天性的智慧,是永恒的成功。

道德经鉴赏哲思

“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包含着一种朴素的智慧。“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懂得哪些需要改变,哪些不需要改变,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万全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