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恒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鉴赏导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存词六百余首,多以国家、民族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表现奋励向前、坚持抗敌的雄心,以及壮志难酬的忧愤,对南上层统治集团掘辱投降进行嘲讽和批判。写这首词时(1174),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先后上《美芹十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议练民兵守淮疏》、《九议》,希望朝廷消除苟安思想,反对妥协投降,积极作好准备,收复中原。但弥漫着屈辱苟安空气的南宋朝廷,根本不理睬作者这些积极可行的建议。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的一腔忠愤,只能倾泻在词里。从这首词里,我们可以清楚地听到词人的心声。
【鉴赏】
这首词前面,有一段小序:“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据此考察,这首词大约是宋孝宗赵昚淳熙元年(1174),作者在建康(今南京)安抚司参议官任上,在中秋的夜晚,为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吕叔潜而写。在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光无限,词人酒阑意浓,诗兴大发,挥笔写了这首借景抒情的词,来抒发他热爱祖国的情怀。
上片由写景而抒发自己的苦闷和感慨。开头两句是写景,说的是八月十五日的夜晚,秋高气爽,晴空万里,一轮秋月从东方冉冉升起。当月亮渐渐升入太空的时候,它的金色的光波喷薄四射,洒向人间。这是多么迷人的景致!此时此刻,作者与友人共享中秋节的快乐,自然是心旷神怡的。照理说,作者本应把中秋之夜的美丽景色,淋漓尽致地继续描写一番。但由于作者心事重重,并未陶醉在这迷人的景色之中。所以,三、四句借美好的月色来抒发胸中的无限感慨:屡遭排斥和打击,多次被贬官,无法实现统一祖国的抱负。
下片抒发热爱祖国和铲除邪恶、恢复中原的强烈感情。前三句,用抒情的笔调,写作者幻想在中秋之夜,能长上翅膀,乘风直上万里长空,居高临下,好好观赏一下祖国的山水田园,美丽风光。表现了作者对中原沦陷区的怀念,对恢复事业的渴望。后两句是说,砍去月宫中桂树的枝叶,月光会更加明亮。这里用借喻的手法,表达对南宋朝中议和派打击抗金志士、破坏恢复事业的憎恨。
辛弃疾的这首抒情词,与作者其他的抒情词很不相同,它的构思处处与中秋之夜赏月的题材密切相关,紧紧地围绕月亮展开主题,这就使作者借景抒情之笔,显得格外自然,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在同类题材中,它与苏轼中秋抒怀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中国古典诗词里,可以称为璀璨的双璧,千古流传,相映成辉。
【鉴赏要点】
[1]名句:“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2]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