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至理名言 孝经

孝经《第二章 《孝经》的作者》全文|译文

关于《孝经》的著作者及成书的年代,从西汉时期开始,一直到清末,乃至于近、现代,众说纷纭,各执一见,但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确凿的,而且能够被大部分学者所普遍认可的说法。

纵观历代学者的观点,有关《孝经》作者的种种说法,归结起来,大约有八种。本章将先就历代所持的八种说法及其根据逐一作介绍与分析,然后再加以综合考辨,提出笔者的看法。

一、历代的八种说法之介绍与分析

1.孔子作《孝经》说

汉代史学家班固在他所著的《汉书·艺文志》中说:“《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班固的这一说法,实本西汉刘歆的《七略》一书。力持孔子作《孝经》之说且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东汉经学家郑玄,他说:

孔子以六艺题目不同,指意殊别,恐道离散,后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经》以总会之。( 《六艺论》)

东汉的另一位经学家何休,也在《春秋公羊解诂序》中说:

昔者孔子有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汉代所作“七纬”之一《孝经纬》更是强调再三地说孔子作《孝经》。如:

孔子制作《孝经》,使七十二子向北磬折。( 《孝经纬·援神契》)

孔子作《春秋》,制《孝经》,既成,孔子斋戒。( 《孝经纬·右契》)

孔子云:“欲观我褒贬诸侯之志,在《春秋》;崇人伦之行,在《孝经》。”( 《孝经纬·钩命诀》)

子曰:“吾作《孝经》,以素王无爵之赏,斧钺之诛,故称明王之道。”(同前)

清代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总结说:

汉人推尊孔子,多以《春秋》、《孝经》并称。……盖以《诗》、《书》、《易》、《礼》为孔子所修,而《春秋》、《孝经》乃孔子所作也。

确实,孔子作《孝经》之说,源于汉代,是汉人普遍认同的、影响最大的两种观点(另一种是曾子作《孝经》说,详后)之一。

汉代之后的各个时期包括现代,认为孔子作《孝经》的也不乏其人。如:

《三国志·蜀志·秦宓传》中记载:

宓曰:“孔子发愤,作《春秋》,大乎居正;复制《孝经》,广陈德行,杜渐防萌,预有所抑。”

唐代经学家陆德明在《经典释文序录》中说:

《孝经》者,孔子为弟子曾参说孝道。

宋代经学家、《孝经正义》的作者邢昺,则认为孔子作《孝经》后“属与曾子”。他说:

夫《孝经》者,孔子之所述作也。……先儒或云夫子为曾参所说,此未尽其指归也。盖曾子在七十弟子中,孝行最著,孔子乃假立曾子为请益问答之人,以广明孝道,既说之后,乃属与曾子。( 《孝经正义序》)

明代学者吕维祺在《孝经本义序》中说:

三代圣王莫不以孝为治之本。世衰道弱,大义日晦,孔子欲以此道治天下,而道不果行,乃作《孝经》以传曾子。

严协和先生(1949年后旅居台湾)于五十年代编著《孝经白话注释》一书,他也持孔子作《孝经》之说。他在该书的《自序(一)》中说:

其实,《孝经》一书,为孔子生平精心杰作,熔六经于一炉而冶之。

他又在该书《自序(二)》中说:

愚按《春秋》绝笔于周敬王三十九年,孔子卒于四十一年夏四月己丑,《孝经》之作,当在三十九年与四十一年之间,斯时孔子年已垂暮,藉于纯孝之弟子曾参一问一答,说出孝道之整体,总汇六经,作一有系统之叙述,命其名曰《孝经》。

孔子作《孝经》的观点,由来已久,影响很大。不过,后来的研究者也有认为并不可信的,理由主要有三点:

其一:假若《孝经》真的是孔子所作,那他怎么会在书中称其学生曾参为“曾子”呢?

其二:《孝经》中“抄录”或仿用了孔子以后的一些书籍如《左传》、《孟子》、《荀子》等,而孔子是不可能看到这些书籍的。

其三:《论语》一书,被认为是可信的孔子言行录,而《论语》中一些论孝的内容,与《孝经》中的某些部分有所不同,甚至有相矛盾的地方,例如关于劝谏父母的说法,两书之说差异较大。

2.曾参作《孝经》说

关于《孝经》的作者,另一种影响较大的说法是曾参作《孝经》。

孔子的十一世孙、西汉经学家孔安国在《古文孝经序》中说:

唯曾参躬行匹夫之孝,而未达天子诸侯以下扬名显亲之事,因侍坐而咨问焉,故夫子告其谊,于是曾子喟然知孝之为大也,遂集而录之,名曰《孝经》。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经向孔安国问故,所以司马迁也采用了孔安国的说法。《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这么记载:

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死于鲁。

这是源于汉代的另一种关于《孝经》作者的影响较大的说法。

东晋陶渊明的《五孝传》(或有认为该书为北齐时人伪造而托名陶潜作)中说:

至德要道,莫大于孝,是以曾参受而书之,游、夏之徒,常咨禀焉。

明、清二代学者认同此说者较多。如:明代学者黄道周在《孝经集传》中,针对朱熹从《孝经》中别出《刊误本》的做法,指出:

《孝经》皆曾子所受夫子本语,不得自分《经》、《传》。

清初学者李光地在分析了《孝经》的内容后,指斥孔子作《孝经》之说而认为是曾子汇聚孔子之言成书的,他说:

“未之有也”以上,盖皆一时之言,曾子侍坐而夫子告之者。“止此”以下,则或异日问答,或更端因事之语,曾子取其与相发明者,汇而记之,以为《孝经》。言夫子自谓“行在《孝经》”者,诬也!( 《孝经全注》)

清代学者管同在《孝史序》中说:

孔门之徒,曾子最孝,是以受师之说,著《孝经》十八章。

清代经学家朱彝尊在《经义考》中说:

孔门自子夏兼通六艺而外,若子木之受《易》,子开之习《书》,子舆(即曾参)之述《孝经》,子贡之问《乐》,有若、仲弓、闵子骞、言游之撰《论语》,而传《士丧礼》者,实孺悲之功也。

曾参孝行最著,当有其事。《礼记》等书中也载有不少曾参论孝的内容,且《孝经》又以孔子、曾参问答形式组织文字,所以后人认为曾参作《孝经》,也有道理。但是,此说也存在可疑之处,总结起来也有三点:

其一,曾参既作《孝经》,何以在书中竟自称“曾子”如何如何的呢?

其二,与怀疑孔子作《孝经》之说的第二个理由相同,曾参也不可能看到《左传》、《孟子》、《荀子》等书,何以解释《孝经》有与这些书在文字、内容很相似之处?

其三,在其他经典中记载的曾参论孝的内容,与《孝经》不尽相同,也有些是相互矛盾的。

3.曾子门人作《孝经》说

持这一种说法者,最早是北宋的一些学者,其代表性人物是司马光。司马光在《古文孝经指解序》中说:

圣人言则为经,动则为法。故孔子与曾参论孝,而门人书之,谓之《孝经》。

曾子门人作《孝经》之说,在南宋更为流行。南宋学者王应麟在其《困学纪闻》一书中记录了胡寅的说法:

《孝经》非曾子所自为也。曾子问孝于仲尼,退而与门弟子言之,门弟子类而成书。

南宋目录学家晁公武也说:

今( 《孝经》)首章云:“仲尼居”,则非孔子所著矣,当是曾子弟子所为书。( 《困学纪闻》引录)

后来的学者也有支持此说的,如:清代学者姚鼐在《孝经刊误书后》中说:

《孝经》非孔子所为书也,而义出于孔子,盖曾子之徒所述耳。

近代学者简朝亮在《孝经集注述疏》中针对书中称曾参为“曾子”的问题,分析说:

古者称师曰子,《孝经》首云:“仲尼居,曾子侍”,此以知曾子门人记之也。

应该说,曾子门人作《孝经》之说,可以解释书中称曾参为“曾子”的表达问题,而且于《孝经》成书的程序上也说得通。不过,这种说法毕竟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只能说它是一种存在着可能性的推测。

4.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作《孝经》说

曾子门人作《孝经》说自宋代学者提出后,后人有认为范围太窄者,遂主张是孔门弟子或再传弟子所作,清代持此观点者颇多,似已占据上风,如:清初经学家毛奇龄在《孝经问》中说:

但旧闻《孝经》夫子所作,以授曾子;又谓夫子口授曾子,俱无此事。此乃春秋战国间七十子之徒所作,稍后于《论语》,而与《大学》、《中庸》、《孔子闲居》、《仲尼燕居》、《坊记》、《表记》诸篇,如出一手。故每说一章,必引《》数语以为证,此篇例也。

清代学者阮元在《石刻孝经论语记》中说:

《孝经》、《论语》,皆孔子弟子所撰。

清乾隆年间纂修的《四库全书》,其中的《总目提要》也称:

今观其( 《孝经》)文,去二戴所录为近,要为七十子徒之遗书。

这种说法,与前一说“曾子门人作《孝经》”很相近,但也缺乏实证,不能视为确实无疑。把它当作合理的推测倒是可以的。

5.子思作《孝经》说

子思,名伋,是孔子之孙,孔鲤之子。《汉书·艺文志》上记载子思曾作《子思》一书共二十三篇,该书唐后佚亡。

南宋学者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曾引宋人冯椅的话说:

子思作《中庸》,述其祖之语,乃称字。是书( 《孝经》)当成于子思之手。

冯椅的说法,仅根据《孝经》中称孔子字(仲尼)的表达来认定,是不足为凭的,赞同者也极少。现录于此,算是一家之说吧。

6.齐鲁间陋儒伪作《孝经》说

持这一说法而且影响最大的,当属南宋时期的大理学家朱熹。《朱子语类》中,有朱熹论《孝经》作者的一段话:

《孝经》独篇首、六、七章为本经,其后乃传文。然皆齐、鲁间陋儒纂取《左氏》诸书之语为之,至有全不成文理处,传者又颇失其次第,殊非《中庸》、《大学》之俦也。

朱熹的这一观点,曾受到宋代其他学者的启发和影响,他在《孝经刊误序》中说:

熹见衡山胡侍郎(按:指胡宏)论说,疑《孝经》引《诗》,非经本文,初甚骇焉,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为信。而《孝经》之可疑者,不仅此也。因以书质之沙随程可久丈(按:指程迥),程答书曰:“顷见玉山汪端明(按:指汪应辰),亦以此书多出后人附会。”于是乃知前辈读书精审,其论固已及此。

朱熹既疑《孝经》一书中有齐、鲁间陋儒掺杂附会,纂取它书语句混入,所以从古本《孝经》中别出《孝经刊误本》,定《经》为一章,分《传》为十四章,而且作了不少删改。

元、明二代学者有不少接受朱熹的观点,信从《刊误本》的。但朱熹的观点虽然“大胆假设”,却未能以实例“小心求证”,所以明末、清初的学者如黄道周、毛奇龄等力驳朱熹之说,清代就很少同意朱熹观点的。今人也多不采用此说。

7.汉儒伪作说

清代的经学研究,考证之学大兴,疑古风气盛行。在《孝经》作者的问题上,清代的一些学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惊人的看法:《孝经》是汉代儒者的伪作!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是康熙时期的学者姚际恒。姚际恒在《古今伪书考》(见《知不足斋丛书》)中说:

案是书来历,出于汉儒,不惟非孔子作,并非周秦之言也。其《三才章》“夫孝,天之经”至“因地之利”,袭《左传》子太叔述子产之言,惟易“礼”字为“孝”字。《圣治章》,“以顺则逆”至“凶德”,袭《左传》季文子对鲁宣公之言;“君子则不然”以下,袭《左传》北宫文子论仪之言。《事君章》“进思尽忠”二语,袭《左传》士贞子谏晋景公之言。《左传》自张禹所传后,始渐行于世,则《孝经》者盖其时之人所为也。勘其文义,绝类《戴记》中诸篇,如《曾子问》、《哀公问》、《仲尼燕居》、《孔子闲居》之类,同为汉儒之作,后儒以其言孝,特为撮出,因名以《孝经》耳。

类似于姚际恒的观点的,还有清人杨椿,他在《读孝经》(见《孟邻堂文钞》)中说:

余读《孝经》,知非孔氏全书,盖汉、晋诸儒,剽窃为之者也。其中明言至理颇多,游辞晦语,浮而不实,泛而不切者,亦有之。

近代学者梁启超的《经籍解题及其读法》也说:

《孝经》自汉以来,已与《论语》平视,今且列为《十三经》之一,其传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以为孔子手著,即此两种。其实此二语出自纬书,纯属汉人附会。《经》之名,孔子时并未曾有,专就命名论,已是征其妄。其书发端云:“仲尼居,曾子侍。”安有孔子著书,而作此称谓耶!

从姚际恒开始的汉儒伪作之说,固然也列出一些证据,但未考虑到它自身的反例,有简单武断之嫌,虽然勇气可嘉,但亦未可遽定为确论。

8.孟子门人作《孝经》说

清人陈澧在《东塾读书记》中说:

《孟子》七篇中,多与《孝经》相发明。《孝经》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言;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孟子》曰:“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亦以服、言、行三者并言之。《孝经·天子章》曰:“刑于四海”,《诸侯章》曰:“保其社稷”,《卿大夫章》曰:“守其宗庙”,《庶人章》曰:“谨身”,《孟子》曰:“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似亦本于《孝经》也。

在此,陈澧只是指出《孟子》与《孝经》在文字上相类同处。近代学者王正己,则以此为根据,提出《孝经》是孟子门人所作的说法,其说见于《孝经今考》一文(载《古史辨》第四册)。王正己之说,也无实证,未必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