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饥鸿载途,嗷嗷待哺,予取一钱,彼即少一勺,瘠人肥己,吾不忍为》原文翻译|感想

【原文】

今饥鸿载途,嗷嗷待哺,予取一钱,彼即少一勺,瘠人肥己,吾不忍为。

【译注】

饥鸿:比喻饥饿的人民。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瘠人肥己:对待别人很吝啬,而自己却很贪婪。瘠,瘦,引申为悭吝;肥,胖,引申为贪婪。

现在饥民遍地,嗷嗷待食,我截取一些钱财作为回扣,饥民们就要少吃一顿饭。对待别人吝啬,对待自己贪婪,这样损人利己的事情,我是不忍心去做的。

这是婺源詹元甲在回应别人劝他截取回扣时说的话。

光绪《婺源县志》卷34《人物·义行》。

【感悟】

人们常说无商不奸,然而这并非是事实。历史上的徽商贾而好儒,见利生义,富而好施,经商一方,造福一片,不仅富甲江南,也美誉遐迩。以求利而存的商人如何能做到名利双收?儒家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原因即在于徽商讲求信义,不为眼前小利所惑,以诚信赢得顾客,他们反对见利忘义、奸诈生财,讲究信义、老少无欺。徽商认为买卖的同时也就是在推销自己的信誉,所以徽商反对以次充好,而以博取顾客信任为荣,就是找顾客零钱也要用色纯量足的银钱,甚至能够不计零头,让利于人。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去是为了得到;只有学会放弃,才能获得长远大利。只有先学会放弃、舍得放弃,才能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成功之路。

【故事链接】

詹元甲,婺源人,早年酷爱诵读经书史籍,擅长写诗,因家里贫穷,弃儒从商。当时太守陈其崧读到詹元甲写的诗,非常赞赏,第二天即来造访,见詹元甲为人质朴,学问渊博,就想和他交往。有一年遇到大灾,太守陈其崧拿出20万两银子,委托詹元甲采购粮米赈济灾民,詹元甲推辞不掉,只得答应。到了采购地,旅店主人说:“在这地方买米,照例都要抽取回扣,从几百两钱到成千上万,回扣的数量视交易额而定。现在你怀揣巨额资金,完全可以抽取几千两银子作为回扣,这是惯例,不会损伤你清廉的名声的”。詹元甲非常生气,大声说:“现在饥民遍地,嗷嗷待食,我截取一些钱财作为回扣,饥民们就要少吃一顿饭。对待别人吝啬,对待自己贪婪,这样损人利己的事情,我是不忍心去做的”。

【延伸阅读】

明初,大臣、文学家刘基的《郁离子》中有这么一个故事:虞孚想学个谋生的手艺,就去向计然请教,学会了种漆树的技术。过了3年,树长成便割树收漆,收获了几百斛的漆,准备运到吴国去卖。他妻子的哥哥对他说:“我曾经在吴国经商,知道吴人热衷装饰,喜欢将物品上漆,所以,漆在吴国是上等货。我看见卖漆的人把用漆叶煮成的膏掺进漆里,这样能够获得加倍的利润,而别人却无法识破。”虞孚听了很高兴,将漆叶煮成膏,有几百瓮。和漆一起装载运进吴国。当时吴国和越国交恶,越国的商人不能进入,吴国人正缺漆。吴国的买卖中间人听说虞孚有漆,就高兴地到郊外迎接,带他进入吴国。吴国人发现虞孚的漆质量很好,就约定短期内用金币来换取漆。虞孚大喜,夜晚就取出漆叶膏掺进漆里等着交易。到交易的时候,吴国人看见漆的封盖是新的,疑心有诈,便向虞孚请求改约20天后交易,20天后漆全都坏了,交易也没做成。虞孚蚀了老本,无法回家,最后只得行乞并死在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