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固美名,成可必乎?亡父之堂构,寡母之甘旨,奈何!》原文翻译|感想

【原文】

儒固美名,成可必乎?亡父之堂构,寡母之甘旨,奈何!

【译注】

固:确实。可必:可以预料其必然如此。堂构:比喻继承祖先的遗业。甘旨:美味的食品。

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官职确实能够美名传天下,但是这种成功的结果难道是可以预期的吗?眼下,我还要继承亡父的遗业,我还要供养寡母的衣食,怎么办?

歙县方时翔3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稍长后有志于读书业儒,但迫于生计弃儒从商,并发此感言。

辑自《方氏会宗统谱》卷19《方元之先生传》。

【感悟】

置之死地而后生。没有生存困境的逼迫,就没有忧患意识,也就不愿付出,最终也就永无出人头地之日。事业有成的人大多经历过非常多的痛苦与磨难,甚至有的人一辈子都在与失败为伍,只是到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才取得事业上的伟大成就。

【故事链接】

清代歙县鲍尚志,早年家境相当贫困,靠祖母、母亲为人缝补衣裳维持生活,家中经常是两天才做一顿饭,窘迫异常。因生活所迫,鲍尚志刚满12岁便在兰溪一家当铺内当学徒,起早睡晚,历尽千辛万苦。店主每逢初一、十五才供徒工们一餐肉食。鲍尚志却舍不得吃分得的肉,而是用盐酱把肉涂裹后封存在罐子里,托人带回家中,孝敬祖母。

鲍尚志成年后,在会稽为一盐商料理盐务,前后达10余年之久,但依然积攒不多。后来,鲍尚志向亲友贷银200两,以贱价质押了东江盐场的盐灶,精心管理,颇获厚利,从此开始了他的业盐生涯。其后,他的儿子鲍直润继承了他的事业,一面经营盐灶,一面以江山口岸为引地,把盐的生产和运销结合起来,遂使利润大增,规模扩大数倍,成为大盐商。道光末年,鲍直润以助饷有功,议叙盐课提举司提举衔,例授奉直大夫。

【延伸阅读】

徽商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商业集团,足迹遍布天下。他们不仅给徽州带回了丰厚的物质、精神财富,而且直接参与了许多地区的开发。特别是长江流域的大小城市无一不是徽商聚集之地,其资金和经营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诸如“扬州之盛,实徽商开之”,北京“徽人辐都下者,已以千万计”,等等。

随着徽商遍及海内的商业活动以及大量徽人为官入仕四处游宦,很多徽籍人口散居全国各地,以至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浸润着徽州文化韵味的徽人采取主动姿态吸取四方文化成果,博采众长,发展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突破,保持着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优势的徽州文化又以昂扬自信的姿态将自己展现于其他文化区域。旅居在外的徽州人十分注重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全国大小商业都会无处不有徽州会馆及码头、义学等附属机构。徽人多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其生活习俗、观念形态、价值取向很容易为客居地居民接受、仿效,形成一种徽客文化势力,从而扩大了徽州文化的地域外延。在与各地域文化碰撞交流中,徽派文化对中华文化其他各支系产生了很大影响,促进了地域间的文化交流,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