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膏者润,独不有蒉然不受染乎?》原文翻译|感想

【原文】

近膏者润,独不有蒉然不受染乎?

【译注】

膏:脂油。蒉(kuì)然:静静地不动。

人们常说,身居肥缺官职的人一定会活得很滋润,难道就没有见到金钱财物不动心、不受污染的人吗?

明嘉靖万历年间,休宁汪良举家几代为淮扬盐商,生意做得很大。后因政绩卓著,汪良举入仕,升滇南白盐井提举,专管滇南盐务。其下属都从商家那里想法多收一点,给汪良举进贡,汪良举面对白花花的银子并不动心,笑着说:“近膏者润,独不有蒉然不受染乎?”他下令杜绝这类馈送,让灶户们宽松地生产,让盐的运销趋向正常,对盐务做了一些改革。汪良举因为世代盐商出身,熟知盐课利病症结所在,不到数月,盐灶、盐商们都为盐务的整治而万分高兴。后来汪良举卸任归里,行前囊中仅俸钱百余缗而已。

辑自《休宁西门汪氏宗谱》卷6《提举良举公墓志铭》。

【感悟】

大多数徽商能够“以德为本”,他们的每一言、每一行、每一个举措,首先考虑的是怎样让利于百姓,并满足顾客的各种需要。由于一贯恪守商业道德,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徽商和他们的商号在百姓的心中树起了丰碑。

【故事链接】

清代徽州典商毕周通笃守信用。毕周通的邻居王某病重,儿子王喜尚且年幼,于是请毕周通至榻前,将60两银子交给他,请他为王喜保存供日后使用。毕周通回家,在一个特立的账本上详细记下了王某交付银两的时间和数目。王喜长大后,生活贫困,打柴为生。毕周通感觉到王喜已经可以自立了,于是摆下酒宴,请王喜和他的叔叔来赴宴。席间,向他们出示了当年的账簿,把60两银子及多年的利息一并奉上。

【延伸阅读】

祁门汪献洋,在江淮间奔波做生意,积了千余金资产,却都被赣、渝一带的百姓借贷去了。在大灾之年,赣地的贪官污吏竟乘机盘剥百姓,“垂楚其民”,百姓在天灾人祸中活不下去了,四处逃亡,有一半人口流亡外地。汪献洋见此惨状,说:我要是再去追讨那些贷债,那不是给灾民雪上加霜吗?我可不愿助纣为虐!汪献洋当即将满满一箱子贷卷全烧了,空手回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