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笛·辛笛诗稿》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文学名作《辛笛·辛笛诗稿》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 王辛笛,现代诗人,作家。原名王馨迪,笔名心笛、一民、牛何之、辛笛。祖籍江苏淮安,1912年12月2日生于天津市。早年曾在清华大学周刊任文艺编辑,并在北平艺文中学、贝满女子中学任教。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研习英国语文回国后,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暨南大学教授。从学生时代起,即开始在天津《大公报》、《国闻周报》、《文学季刊》、《北京晨报》、《水星》、上海《新诗》等报刊上发表诗文和译作。1935年,他的第一本新诗集《珠贝集》在北京出版。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协候补理事兼秘书,并为诗歌音乐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负责人之一。这时期的诗文创作散见于《民主》、《文艺复兴》、《大公报》、《文汇报》、《侨声报》、《世界晨报》、《诗创造》、《中国新诗》等报刊。1947年,出版新诗集《手掌集》。翌年,散文评论集《夜读书记》出版。1949年7月参加中华全国第一次文代大会,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作协上海分会理事。解放后历任上海工业局秘书科科长,中央轻工业部华东办事处办公室副主任,上海烟草工业公司副经理,上海食品工业公司副经理,还兼任民盟上海市委委员,并为外国文学会会员。1978年10月,由上海市食品工业公司借调至上海市政协担任特约编译。后又应上海译文出版社和上海市政协译委会之约,翻译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尼古拉·尼可贝》。

内容概要

电风扇颂

我是一个制造风的,/可我不是一个风派! /在高温季节当中,/我一向给人们吹凉,送来一身舒畅。/我固定在天花板中央,/并不是为了高高在上。/我站立在人们背后,/更不是为了搞阴谋,下毒手,/先偷看个仔细端详。/我摇头,/也不是为了设置什么禁区,/而只是为了把好风吹向四方。/我是专门往喘不过气来的地方送风凉,/而绝不是风言风语,/好爬到人们头上! 人们要警惕啊,思想如果脱离了实践,/问你哪里来的真知灼见?/生活如果不忠于时代良心,/问你哪里来的情真意切?/我的小小的马达如果失去了电,/岂不也就失去了动力! /如果对革命真正有利,/如果对生产真正有利,/我可以大大方方地改变方向,/甚至干脆听从空气调节器叫我让位,/但我的作风总是正派、愉快、明朗! /我常常是这样唱着问心无愧的歌,/感谢人们对我的勤劳所给予的赞赏! 在这儿,/让我再次慎重地重复一句: /我是一个制造风的,/可我绝不是一个风派!

金色的秋天

红透了的果子香满园/农家晒场上高高的稻堆堆成片/撒个满网笑开了渔户的脸/寒衣温暖了战士的心在天边 斜阳外,捡起薄薄的石片/投向芦苇的水面/管它那儿深,这儿浅/看一行大雁驮起金色的秋天

网撒在河上。/网住了月光嘛?/网住了河水嘛?/还是网住了风?/呵,什么都网不住! /但网住的是一江春水的柔情,/网住了鱼虾,网住了梦,/网住了夜来迎接黎明!

雨和阳光

一 雨

雨,谁说是天在哭泣?/滴到唇边,/它并没有泪水那种苦涩涩的咸味! /它是甜滋滋的,/万物得到昭苏,/我的心也得到了滋润! /谁说冷雨会淋湿了我的梦呢?/一霎不知凉是雨,/醒来微湿在荷花。/随着季节的变换,/冷雨也会变暖的,/它会是三春,/它会是初夏!

二 阳光

今天真是高兴,/我又站在阳光下了,/让我无思无虑,/即使是一天也好嘛! /不管是什么折磨过我,/反正我从今懂得: /我可再不能自己无端折磨自己! /我穿过青翠的树丛,/涉过青翠的小溪,/道旁一朵无名的野花也被我拾起,/难道这只是冷雨过后偶然的缘分?/我一路跳跃着走过去,/像一匹林间的梅花鹿/我俨然又是一个年轻的孩子了! 我自问生活里,/这难道是在做梦?

三 姊妹

——生命、历史和希望

生命、历史和希望/是孪生的三姊妹。/生命好比作一架远航机,/希望的螺旋桨就装在两翼,/背负着历史,/昂然向未来冲刺而去。根据航标、航速、/航高和航程远近,/历史一时可以卸下,/一时可以重行装载; /然而生命一旦失去了希望,/便将坠自青空,伏地不起!生命和希望/从摇篮时代就在一起,/夜晚一经躺到床上,/全天的行程不就立即写入了历史?/有谁不是今天睡下,/想着明天站起?/而到老来的时候,/如果要飞得同样远,/同样轻快,/那只有把历史的油箱抛弃! /待到生命走出了躯壳,/希望才会最后在瞳孔中熄灭; /如果要全部生命蓬蓬勃勃,/那只有让希望一肩到底! 生命、希望和历史/是辩证法的三姊妹;/在历史的长河中,/希望永远是生命的酵素!

别意

——致聂华苓夫妇

你们来去一阵风/洒落下怀乡的暖雨/打开了你们的心扉/回答了亲人的秋水 儿女关心的总是祖国母亲/朋是朋 亲是亲/看一双燕子海外归来/呢喃不尽的/笑语盈盈 还有盈盈泪 想着明天你们上路了/距离你们再来的日子/又从头开始临近/我们就又畅朗地笑了/送你们送你们/我们笑着欢送/是为了笑着欢迎

作品鉴赏 辛笛的诗创作开始于30年代,40年代已经比较成熟,成为有影响的诗人,而80年代仍然活跃在诗坛上。他回顾说他三四十年代的抒情诗,不少是幼稚而感伤的,五六十年代,当他从个人内心走入广阔的社会时,他的写作在艺术方面大大地忽视了。80年代,他认识到现实主义诗歌仍然需要讲求艺术,称心而言的真实情感,是能多触及一点时代脉搏,与人民的哀乐相通。他认为诗自然不能脱离现实,但一定要有丰富的想象,要有思想的深度,同时要以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他认为写诗得从意境出发,善于捕捉印象,通过五官甚至包括第六感觉的官能交流,绘画和文字的合流来表达。《电风扇颂》构思新颖,语言幽默,表现了坦荡的胸怀,批评了“风派”,触及了社会问题,与人民的哀乐相通。《金色的秋天》几个蒙太奇似的镜头,很有诗意,很美,语言很讲究。《网》有了更多的想象,想象很美,语言又凝练,构成一个若真若梦的境界。然而,梦又迎来黎明,这黎明是通向时代的。这诗写于1979年,正好反映了刚结束10年噩梦生涯的知识分子的心态。《雨和阳光》写一种怡然自乐的情怀,很真实,曾经渴望无思无虑,现在可以说差不多是这样了。诗人俨然又是一个年轻的孩子了,像一匹林间的梅花鹿,他高兴得不敢相信,生活显得这样美好:冷雨也变暖了,他甚至自问生活里这难道是在做梦吗?诗人之所以能这样怡然自得和审美地来对待生活,一方面是现实的情况变化了,另一方面也是诗人从思想上超越自己,并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不管是什么折磨过我,/反正我从今懂得: /我可再不能自己无端折磨自己!”在这首诗里,诗人对于诗行,可以说是惨淡经营,例如:“一霎不知凉是雨/醒来微湿在荷花,”“道旁一朵无名的野花也被我拾起,/难道这只是冷雨过后偶然的缘分?”“这样对称甚至含有对仗因素的诗行,闪烁在长长短短的自由诗行之间,有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的功能。《三姐妹》是一首以议论为骨架的诗,在这里,诗人用诗来思考,写出了对于生命、历史和希望三者的理解、感受,以及三者的关系。诗人强调希望的重要性,它带来生命的蓬蓬勃勃,永远是生命的酵素。但最有意思的是诗人对于“历史”的感受:“历史一时可以卸下/一时可以重行装载”,“而到老来的时候,/如果要飞得同样远,/同样轻快,/那只有把历史的油箱抛弃!”认真说来,历史怎能轻易卸下,更不用说抛弃了,但从这里可见诗人的洒脱。《别意》是一首写告别的诗。多情自古伤离别,向来赋别的诗都难免伤感和惆怅。可是,这首告别诗却是以畅朗的笑来欢送,“想着明天你们上路了/距离你们再来的日子,又从头开始临近”。这种“别意”,真是有初唐气魄。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有这样的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泪沾襟”。从诗来说,也就是创新了。《海滨遐想》的感觉和想象都很好: “照亮我的胸怀的,/是阳光?是海?/还是阳光的海?”这感觉捕捉得很好。诗人还说海滨白云的飘逸取决于蓝天的高和大海的深,这确是很好的“遐想”。拿人来说,如果一个人精神境界不高,思想也不深刻,如果一个人境界既低,思想又浮浅,那他是不可能飘逸的。辛笛的诗富于启示性。在《欢迎你,春雨》一诗里,诗人抛弃了李商隐“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的心态,而喊出了这样的心声:“再见吧,淡淡的哀愁,/再见吧,低徊的情思!”这就是说,诗人在80年代里,他的生命成熟了,在经历了与无数个“我”争吵之后,他已经达到“没有梦,没有惆怅”的境界。无论是做人还是做诗,也许这都是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