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原文、赏析、鉴赏
茅盾(1896~1981),著名作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茅盾是笔名。1916年在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因家庭经济困难没有升学,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次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担任党的联络工作和上海地区党的领导工作。1921年与郑振铎、叶绍钧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艺术,并出任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小说月报》主编。大革命失败后,开始文学创作活动,1927年~1928年著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1929年著长篇小说《虹》。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鲁迅和瞿秋白的亲密战友。30年代的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子夜》有广阔的现实生活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是革命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抗日战争时期,曾创办《文艺阵地》,担任新疆文学院院长,1940年回重庆,是革命文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著有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腐蚀》,剧本《清明前后》,散文《白杨礼赞》等。抗日战争胜利后,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去苏联访问,写有《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等著作。1947年回国。1948年由香港到达东北解放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是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长期担任国家文化部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的主要精力集中于文化事业的领导工作,并积极培养青年作家,写了许多有指导意义的文艺论文,编为《茅盾论文集》上下两卷。1981年8月27日于北京病逝。
现有《茅盾文集》十卷,收集了他的主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