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原文、赏析、鉴赏

《艾青》原文、赏析、鉴赏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早年受到“五四”启蒙思想的影响。1928年考入杭州的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次年到法国学美术,并自学哲学和文学。在民族危机深重时从马赛回国,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七月被国民党逮捕,监禁到1935年10月释放。在狱中写了不少,并通过一些渠道偷偷把诗稿带到社会上,用“艾青”这个笔名发表。1933年狱中写的《大堰河——我的褓姆》,是他的成名作。从此,他作为著名诗人活跃在文坛上。1936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作者对旧社会的憎恨和诅咒,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渗透着浓厚的悲伤、忧郁的情调。抗战爆发后,写有《北方》、《向太阳》、《他死在第二次》、《火把》等诗和短诗集《旷野》。在这些诗中,诗人高举火把,欢呼太阳,歌颂光明。这些作品使他获得极大的声誉。1941年3月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员。1942年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整风运动,据诗人自述,使他经历了“一次大改造”,“创作的风格,起了很大的变化”,他“采用民歌体写诗”,歌颂劳动人民及其火热的斗争,先后写出了《黎明的通知》、《太阳的话》、《向世界宣布》、《雪里钻》等诗篇。解放战争时期,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全国文联和作家协会的筹备工作,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任《诗刊》编委、《人民文学》副主编,写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在政治运动中被下放东北的国营农场,1959年冬天又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个恳区度过十六年。1976年“四人帮”的覆灭,使诗人“得到了第二次解放”。他以旺盛的创作热情,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新的诗篇,以《在浪尖上》、《光的赞歌》最引人注目。他在《艾青诗选》新版本自序中说:“如今,时代的洪流把我卷带到一个新的充满阳光的港口,在汽笛的长鸣声中,我的生命开始了新的航程。”可惜大自然给诗人的时日不多,艾青于1996年病故。

艾青善于把个人的悲欢融入时代的悲欢,以此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人民和民族的命运。他的诗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他写的大多是自由体,重视内在的节奏,而不受韵律、形式的拘束,有的诗是用散文式的语言写的。他受到包括象征主义在内的外国诗歌流派的影响,还从绘画、雕塑、音乐等多种艺术领域汲取营养,从而丰富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并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