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写作《结构的涵义及作用》

结构的涵义及作用

一、结构的涵义

结构是指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是作者根据对作品内容的艺术表达需要,对所写内容进行有机的、和谐的、完整的组合编排。传统的文学批评和写作理论认为结构是作品中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以及各部分在整体中安排的次序、地位,简言之,即形成作品整体的各个局部及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结构属于作品形式的范畴。好的结构本身可以成为充满美感的存在,引起人的愉悦感,满足形式美的欣赏要求,如但丁《神曲》的结构。美国现代文学批评家理查德·泰勒指出:“文学与其说是一种被编织成密码而又必须破译的信息系统,还不如说是一种令人愉快而满意的结构。”在他眼里,作品有了“令人愉快而满意的结构”,就突出了作品美感的重要方面。中外许多作家、评论家在长期的创作和研究中,对作品的结构都有着高度的重视和独自的体会。刘勰早就认为谋篇布局的“附会”是行文的重要手段,他指出:“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缝缉矣。”附会篇一开始就讲如何统率文章命意,联系首尾段落,定夺取舍,组合章节,包举全篇使文章协和。这里的附会就是结构,刘勰把文章的结构和房屋的结构和裁衣的缝缉相比,认为结构应该文体协和,文章的内容、抒发的情志、运用的辞藻、选用的声律应该协和,这是运思布局的恒久的方法。

波兰女作家奥洛什科娃谈到作品的结构时说,结构就是整理构思的各个部分,把有损于作品和谐的因素去掉,把和谐的因素留下。她的话道出了结构的内涵。

二、结构的运用

写任何作品,如果没有了然于胸的结构,再多再好的材料也难取舍与安排;如果有了一定的结构而不合理巧妙,作品的形式也难让人产生快慰和美感。古今作家、评论家将结构这个建筑术语用于作品的谋篇布局,正是因为写作与建筑的工序有某些相似之处。李渔就曾用建筑的结构比喻写作,他说:“工师之建宅亦然,基扯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倘造成一架,而后再筹一架,则便于前者不便于后,势必攻而就之,未成先毁,犹之筑舍道旁,兼数宅之匠、资,不足供一厅之堂之用矣。故作传奇者,不宜卒急拈毫。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他的比喻是十分生动贴切的。修建房屋,需要先安排好结构,成局了才能挥斤运斧,写文章难道不也是需要结构安排妥善了才拈毫“疾书于后”吗?

对于作品的写作,结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将作品需承载的所有内容和各种因素有序地连结为一个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形式美感而又严谨的“整体”。在作品结构的思考中,作者要寻找最佳的表情达意的表现“形式”,使这种思维和审美传递“形式”成为沟通主题与材料的“内在联系”,成为沟通读者与作者的“心灵桥梁”。具体地说,像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哪些先说,哪些后说,分多少层次,划多少段落,怎么衔接,怎么照应,如何蓄势,何处点题或何处暗示等,都需要结构发挥出充分的组织安排作用。在莫泊桑看来,体现作品结构的谋篇布局作用不能只停留于使作品叙事清楚、完整,布局只是巧妙地向结构的匠心导向。他对结构的作用提出了实质性的高要求,谋篇布局不仅要使作品的内容有序、完整地表达,更重要的是要将作品所有的内容进行巧妙地组织,使作品从开头到结局都体现出完美的整体。

结构布局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特别是对于长篇作品来说更是这样。很多作家都深感“结构”的困难。歌德就曾感叹整体结构安排很费心力,认为如果整体安排错了,一切力量就白费了,作家因此逃脱不了世人的指责。我国作家柳青在别人问到他写作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时,说最困难的是结构,也就是组织矛盾。对于较多“层次”的结构布局来说,的确如此。正因为如此,初学写作者更应加深对结构的认识和重视结构的作用。只要不断地在写作中总结、积累结构的经验,掌握结构、灵活地运用结构也不是办不到的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