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写作
报告文学起源于散文。17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逐渐走上历史舞台的中心,伴随18、19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发生着急剧变化,面对各种日显复杂的社会矛盾,人们对各种信息的关注度也愈来愈高,这让新闻业迅速成长并蓬勃发展起来。不少新闻记者与作家在自己的旅行或采访中,亲身经历并获得大量真实材料。他们将这些材料及时整理,生动地描述,发表在报刊上,于是形成了一种将传统文学中的散文与新闻报道相融合,以文学艺术的形式,真实生动、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新文学体裁。这种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就是报告文学。
我国报告文学产生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的晚清,当时报纸已在中国出现,和欧洲一样,散文与新闻的相互结合,开始孕育报告文学这一独特文体。1849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一些初具报告文学雏形的作品开始出现,但真正具备报告文学基本特征的作品出现,一般认为应从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发表开始。这以后,报告文学作品才逐渐多起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带来深刻的变革,报告文学也随之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取得了巨大突破。这期间,冰心、瞿秋白、梁启超、鲁迅、柔石、谢冰莹和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们都纷纷创作报告文学作品,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同情民众生活疾苦,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罪恶,寻求中国社会的出路,不少作品赞扬苏俄革命,更多地表现北伐革命等思想内容。这些作品的作者多以亲身经历的事件为素材,使作品的抒情性大大增强。但此时就文体而言还没有正式形成报告文学,“报告文学”这个词语直到1930年才正式被引进。中国的第一部以“报告文学”命名的作品集,是1932年阿英主编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该书对“报告文学”这一新兴写作体裁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百多年来,我国报告文学收获丰硕的成果,不同时期都留下了具有时代影响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