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写作《插叙的表现形态》

插叙的表现形态

插叙,是指在顺叙中暂时中断叙述,插进一段与所叙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的一种叙述。用这种叙述方式,对衔接事件的前因后因,推动事件发展,了解人物或人物关系的背景等都有不可缺少的作用。

林纾认为:“夫文体贵洁,原不应牵涉他事,然一事有一事之源头,不能不溯远因。过简则鲜晰,过烦则病膇,过疾则苦突;须在有意无意间由插笔请出,旋又归入正传,此刘彦和所谓‘理枝循干’者也。”他讲明了插笔的作用及使用方法,并且认为有的地方非插笔不能解决问题:“且穿插非嵌坿之谓,亦非挖补之谓。不得间隙,不能嵌而附之,不觅窍窦,亦非挖而补之。叙到吃紧处,非插笔则眉目不清,故必补其所以致此之由;叙到纷烦处,非插笔则纲要不得,故必揭其所以必然之故。”林纾提出,插叙不是赘疣,也不是东挖西补,而是在吃紧处,在纷烦处,插入有关内容,使前后行文自然得体。

无论在古代文学还是在现当代文学中,插叙都有广泛的运用。《红楼梦》就多次运用插叙的方法交代和说明问题,如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在叙述贾雨村游览天下名胜至维扬地方,中间插入了介绍林如海家世的叙述。

……那日偶又至维扬地面,闻得今岁鹾政点的是林如海。

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的,今到如海已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又于去岁亡了,虽有几房姬妾,奈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女如珍;且又见他生得聪明清秀,也欲使他识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这段插叙结束后,又回到原来的叙述,这里的插叙为以后林黛玉的出场作了铺垫,让读者对林黛玉的身世有了初步的了解。

鲁迅的作品里也不时用到插叙,如《风波》里对赵七爷出场的一段插叙。

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伊透过乌柏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而且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股;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于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怄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这中间介绍赵七爷的部分便是“插叙”。赵七爷是什么人?七斤嫂为什么远远看到赵七爷穿着宝蓝色竹布长衫从桥上走来,便不禁心头发跳呢?这段插叙不但较集中地刻画了赵七爷的形象,解释了七斤嫂心跳的原因,而且也预示了他的到来对土场上这场风波的影响。

插叙部分不属于情节的主线,但却是有助于读者了解情节发展或作品思想的重要因素,在文中往往是不可省略的。

由于插叙是中断顺叙,不能太长,更不能舍弃原叙述,变成了分叙;一般来说插叙具有说明性质,文字要简明扼要。另外,又由于插叙是顺叙中间的一段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叙述,因此要注意与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过渡,使插叙在正文叙述中自然而又熨帖,成为整个叙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插叙完了,要回到原来的叙述线索上来,不要脱离原来的叙述线索而发展成另一条线索,更不能节外生枝,成为文章的游离部分。

通常由作者直接介入进行叙述、介绍、说明,或者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进行插叙。插叙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对人物的身世、性格等作介绍,可以追忆往事,或是对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恰当地运用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铺垫与照应,能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人物更丰富,主题更突出,同时也可以使作品的叙事张弛有度,行文有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