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庞守英
中篇小说。作者蒋子龙。发表于《十月》1980年第6期,后收入《1977——1980全国获奖中篇小说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以及《蒋子龙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作品描述的是省委书记车篷宽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破斧沉舟搞改革的故事。车篷宽在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查阅外国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决定在他分管的工业部门提出开展企业竞争和市场经营的问题。就在这时,他参加了国务院D副总理主持的会议,讨论国家冶金设计院关于今后十年的引进计划。在会上,他顶撞了副总理,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个计划要是得以实现,中国人连裤子也穿不上了!”车篷宽从京还未回来,D副总理的电话已打到省里。第一书记潘景川散布了此事,引起许多人的猜测、议论,给他即将召开的实施改革的大厂厂长会议带来了很大困难。车篷宽迎难而上,如期召开会议,坚持改革,进一步明确树立竞争观念。他引火烧身,首先从机械局开刀,动员思想跟不上形势的老朋友孙长恕局长和老伴王剑秋副局长退休,换上了有谋略、有办法、积极支持改革的曾淮任局长。机械局一潭死水搅活,车篷宽却陷于困境之中。潘景川对改革带来的商品化局面大为不满,他要排挤走车篷宽,自己来控制全省的形势。车篷宽拒绝调进北京,提出退休,他要留下来,以自己的实际工作和影响,扶植新提拔起来的干部,继续进行经济改革。作品热情地赞颂了车篷宽披荆斩棘、背水一战的改革精神,赋予他“开拓者”之称。车篷宽的形象,连同作者所创造的其他改革者形象,共同构成了开拓者家族,为当代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光彩。作品颂扬改革,但并不回避矛盾斗争,而是大胆地触及国家经济体制和干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字里行间使读者感到生活脉搏的跳动,感到改革的必然性与艰巨性。在艺术上,作品受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刻画人物很少作静止的交代和描写,而是把人物置于尖锐而紧迫的形势中,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对话,突出其个性特征。故事情节大开大阖,环环相扣,进展较快。语言简洁明畅,文笔雄健有力,整个作品呈现出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此作被评为1977——1980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