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或动宾词组)作状语》古汉语基础

文言文里的动词可以充当状语直接与谓语动词连用,而不必像现代汉语那样在二者之间要加结构助词“着”。例如《过秦论》里说“从散约败”之后,六国“争割地而赂秦”。意思是争着割地去贿赂秦国。但是,状语“争”可与动词“割”直接结合,它们之间未使用结构助词。也许有人会问两个动词连用,不也常常表示连续发生的动作,即“连动式”吗?

的确,这种动词与动词直接结合的形式,在形式上易与“连动式”相混淆,但是却不难辨别,请先看下面的两个例子;

①连动式之例: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掇置笼中:捉住了放进笼里。 《促织》

②动词作状语之例:儿惧,啼告母。

啼告母:哭着告诉母亲。 《促织》

分析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连动式一般表示一先一后的动作,这些动作不分主次,只分先后,所以翻译时,前一个动词之后常加助词“了”,表示已经完成。而动词作状语,完全是用来修饰谓语动词的,它们无先后之别,却有主次之分,所以翻译时,前一个动词之后常加助词“着”,表示这一状态与后面的动作行为同时存在。

(一)动词作状语

动词用作状语常见的形式有如下两种(加[ ]者为状语):

1、两个动词紧紧相连,但二者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前一个修饰后一个。如:

 [跳]往助之。跳:跳着。 《愚公移山》

 因[笑]谓迈曰…… 笑:笑着。 《石钟山记》

 毅[顾]视之。 顾:回过头。 《柳毅传》

 儿惧,[啼]告母。啼:哭着。 《促织》

 因[跪]请秦王。 跪:跪着。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两个动词之间可能有连词“而”或“以”。如: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相视:大眼瞪小眼。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跟。 《劝学》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立:站着。 《鸿门宴》

 [谈笑]以死。 谈笑:说着笑着。 《五人墓碑记》

 各各[竦立]以听。 竦立:恭敬地站着。 《促织》

 儿[涕]而去。 涕:流着泪。 《促织》

(二)动宾词组作状语

动宾词组同样也可以直接用在另一动词之前充当状语,常见的形式也有两种(加[ ]者为状语)。

1、动宾词组直接用在另一动词之前,如:

 相如[张目]叱之。 张目:瞪大着眼睛。 《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因[持璧]却立。 持璧:拿着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动宾词组通过连词“而”或“以”与谓语动词连接。如:

 [毕礼]而归之。 毕礼:完成礼仪之后。 《廉颇蔺相如列传》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火:拿着火把。 《游褒禅山记》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登高:登上高处。 《劝学》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顺风:顺着风势。 《劝学》

 缇骑[按剑]而前。 按剑:按着剑把。 《五人墓碑记》

 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脱身:抽身。 《五人墓碑记》

 每闯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应节:合着节拍。 《促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