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动句》古汉语基础

在现代汉语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是在谓语前面加介词“被”,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则要复杂得多,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不用介词“被”。

(一)“为”字式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为之用”即“被他任用”。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为之虏”即“被他俘虏”。

  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为猾胥报充里正役”即“被猾胥报充里正役”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六国论》 “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取笑”。

(二)“为……所……”、“……为所……”式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为所吞”即“被它吞掉”。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观潮》 “为火所焚”即“被火烧毁”。

  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竹溪记》“为……所贵”即“被……看重”。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满井游记》 “为晴雪所洗”即“被晴天的雪所洗刷”。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即“被秦人积威所胁迫”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为积威之所劫” 即“被积威所胁迫”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为所虏”即“被他俘虏”。

  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柳毅传》 “为婢仆所惑”即“被婢仆蛊惑”。

(三)“见”字式(“见……。”、“见……于……”)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愚溪诗序》 见辱于愚:被以愚命名而受辱。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见欺”即“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见欺于王”即“被大王欺骗”。

  今日见辱问于长者。《柳毅传》 “见辱问”即“被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见笑于大方之家”即“被大方之家耻笑”。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百姓之不见保”即“百姓没有得到爱护”。

  信而见疑。《屈原列传》 即“诚信却被怀疑”。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是以见放” 即“因此被流放”。

(四)“于”字式(“于……”)

  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师说》 “不拘于时”即“不受当时(耻于从师的)风气的约束”。

  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 “困于所溺”即“被溺爱的事物所困扰迷惑”。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激于义”即“被义愤所激励”。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容于远近”即“被远近的人所容”。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困于周郎” 即“被周郎所困”。

  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幸于赵王”即“被赵王宠幸”。

  使不辱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辱于诸侯”即“不被诸侯欺辱”。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不凝滞于物。《屈原列传》即“不被外界环境的牵制”。

(五)“被”字式(“被……”)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被”字句式出现较晚,到两汉时才成熟,后来才得到普遍使用,发展为被动式的正格。

(六)无任何标志的意合式

  这种被动句完全根据上下文的关联或文意来判别。如: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感动。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蔽:被蒙蔽。

  (廉颇)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拜:被授予官职。

  函谷举。《阿房宫赋》 举:被攻占。

  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诛:被杀。

  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婴:被缠绕。

  管夷吾举于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被举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