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和”的绵延流淌
潺潺流淌,兮兮绵延,“和”之溪蜿蜒扭动身躯,柔韧地似在抚平那千百年来中华之国朦胧中正色庄容的皱眉。仅一个字却蕴含蓬勃力量,仅一个音却包容心间。它纵贯时空,渗于民族,它意义纷繁,融汇万物。
“贪婪”的时空穿梭
儒家孔子把‘仁以处人,有序和谐’作为思想原发点,而仁礼孝德无一不是和的体现,儒家学派的价值是非标准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汇得更多源泉得以完善发展,也在时间的道路上起着约束制约着社会的作用。要知道各方认同的社会风尚才能让社会和谐进步,没有无来由的和,制约便是那个明晰的此岸与彼岸之界。当今孔子学院传播立国际,国家以此理念夯实、筑高舆论阵地,和以它独特的作用被世代社会所需求;民意之众声,也承载着和的精神,这种和是全国层面乃至全球层面的体现,是上层少数领导人誓不可忽略的根基,更是关系着存亡生死。荀子称君舟民水,《尚书》中“民为邦本”,《左传》“民,神之主也”,华夏民族在,夏桀、商纣、秦始皇、隋炀帝中认识到成败是非根源,西方洋人在奴隶、压迫、变革中焕发出民主政治。多数人成功迎来了符合共同需求的利益,这就是和,它完成了消除满腹怨声载道的暗潮涌动,换来了整体的和谐。和的精神文化似是永不怠倦,纵贯各处,悄入人心。
万物的巧心布局
我们在人文的载体中感受着和谐之理:故宫坐南朝北,中轴建筑左右为二,既讲求对称,更应阴阳理念,而其中的风水玄机更是妙不可言;风景画兼采万色,既关注浓淡相宜,又得整体理念,而其中的协调布局更是只可言传而意会不得。与此同时,自然界更是“处有积虑”:食物链不同环节的生物其数量相对恒定,以保持自然平衡,其中一环缺失,带来的都会是不言而喻的自然灾害。万物都有其不可移的和谐状态,无论静态或动态,它们的巧心布局都不可忽略。
踊跃的和衷共济
挽手向前,昂首阔步。汶川、唐山地震,98年的抗洪抢险,那些年新闻轮番播报的灾难中,我们看到的是那些艰难之中土脸疲惫却不言放弃的神容,身处安全,我们不去心灾乐祸,不去落井下石,捐赠中的温暖,心灵上的祝福祈祷。这种精神往往体现在民族的团结凝聚力之中,而国际的合作也不容小觑。一带一路不断在推进,与时俱进,丰富合作的原则理念不断推动着国际发展,和平诉求成为大多数人走向共性的必要需求。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世事无常,但“和”却永存翻涌,繁花似锦背后,总有轻抚安慰的悄然细语,诉说万物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