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活用的几点共同规律

1.标点符号的可此可彼性

假设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文章,由文字专家来打标点,由于各人的理解与表达文风的不同等原因,结果可能是每个人的标点都不完全一致。这说明标点符号具有可此可彼性即共通性,能够灵活运用。有的地方可以用这个标点符号,也可以用那个标点符号,这样就形成了文章标点符号的差异。

【例1】最使人惆怅的是她们的刚显示给中国人民以她们“游龙”般的舞姿,因着她们祖国广大人民的需求,她们又将在两三天内“惊鸿”般地飞了回去!

(冰心《观舞记》)



如果在例句中的“最使人惆怅的是”之后加上冒号或逗号,就会产生另外的两种表述样式。

①最使人惆怅的是:她们的刚显示给中国人民以她们“游龙”般的舞姿,因着她们祖国广大人民的需求,她们又将在两三天内“惊鸿”般地飞了回去!

②最使人惆怅的是,她们的刚显示给中国人民以她们“游龙”般的舞姿,因着她们祖国广大人民的需求,她们又将在两三天内“惊鸿”般地飞了回去!

这三种不同的标点方式效果是一样的,不存在好与不好、对与错的问题。

【例2】之一:

语法讲的是结构对不对,修辞讲的是表达好不好,逻辑讲的是道理通不通。

之二:

语法,讲的是结构对不对;修辞,讲的是表达好不好;逻辑,讲的是道理通不通。

这一例句中的之一、之二的文字一样,标点不同,但是两种标点法都是对的,也不存在意思的表达有差异的问题。

【例3】后来,在谈话中毛泽东又泰然自若地说:“我很快就要去见上帝了,我已经收到了上帝的请柬。”基辛格说:“不要急于接受。”

(《布什夫妇1974—1975年在北京》

《家庭》杂志1989年第5期)



这一例句中“见了上帝了”后面用逗号是对的,但也可以改用句号,变成下面的样式,因为“我很快就要去见上帝了”和“我已经收到了上帝的请柬”两句话,从语法、意义上都是完整的,可以独立存在。

后来,在谈话中毛泽东又泰然自若地说:“我很快就要去见上帝了。我已经收到了上帝的请柬。”基辛格说:“不要急于接受。”

活用标点,句子的表达效果显然是有区别的。例句中添加的冒号起到了提示作用,添加的逗号起到了停顿作用,这都能导引读者提高注意的力度,回味句子的含义。活用的标点符号,可以改变句意的理解角度,拓展思维空间,从而赋予语言更为深刻的内蕴。问题在于如何结合句子含义,选择最为恰当的标点符号,使作者的情感、思想得到最为贴切的表达。

标点符号的用法是多种多样的。要善于变化,根据句意的要求,加上标点符号,往往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我们要善于从中发现其中的规律,活妙运用。文章的曲意表达或者着意表达的内容,都可以借助标点符号来表达,不一定只能通过词句来表达含义,尤其是逗号、问号、感叹号、引号、冒号、破折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重要地位要引起足够的注意,用好标点符号,其实也是用好汉语言文字的一个重要环节,毕竟,标点符号是汉语言文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标点灵活运用中,遇到拿不准的标点而感到“两可”的情况,可以这样处理:

可用顿号又可用逗号的地方,宁可用逗号;

可用逗号又可用分号的地方,宁可用逗号;

可用分号又可用句号的地方,宁可用句号;

可用问号或叹号的地方,又可用句号的地方,宁可用句号;

破折号有用于注释、引出下文、总结上文或插说的,如不会用就不用破折号,而用冒号、逗号或句号;

在可分可连的地方用句号可以,用逗号也可以,如果着眼于分就用句号,着眼于连就用逗号。

2.标点停顿的可升可降性

点号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表示说话时的停顿。点号不同,表示的停顿时间长短、程度强弱就不一样。按照其停顿时间的长短、程度的强弱可以分为四级:第一级是句号、问号、叹号,这是句末点号,停顿的时间最长、程度最强;第二级是分号,第三级是逗号,第四级是顿号,所表示的时间最短、程度最弱。这四级关系可以用“大于”(>)符号表示如下:

句号(。)问号(?)叹号(!)>分号(;)>逗号(,)>顿号(、)

这就决定了这些点号表示停顿语气的可升可降性,即运用的灵活性。一个句子根据结构的需要、停顿大小的不同,用上不同等级的点号,区别是很清楚的。其中,句号、问号、叹号是句末点号,比较容易把握。最易出错、最难区别的是句中点号分号、逗号、顿号三者,这个问题本书将在这三种句中点号各自的用法中加以辨别和说明。

在结构复杂的句子里,有时用表示较大停顿的标点代替表示较小停顿的标点,即该用顿号的地方用逗号,该用逗号的地方用分号,该用分号的地方用句号。这就是标点的递升用法。

【例1】当我说:“我爱你”。

小草正期待把阳光采集;

当我说:“我爱你”。

春天正悄悄在地平线生起。

(杨砾《给爱人》《知音》)



【例1】的分号应递升为句号,因为前面已用了比分号停顿长的句号,且第一句和第三句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内;如不改分号,就应该将第一行和第三行末尾的句号改为逗号,两个“说”字后面的冒号删除,变为:

当我说“我爱你”,

小草正期待把阳光采集;

当我说“我爱你”,

春天正悄悄在地平线生起。

这样前后的标点才大小适中。

有时候,也可以依次递降使用标点,就是说该用句号的降为分号,该用分号的降为逗号,该用逗号的降为顿号,这就是标点的递降用法。

【例2】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胡绳《想和做》)



这一例句可以改为如下标点,效果是一样的:

“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说,如果“做”和“想”的后面没有逗号,那么分号就应改为逗号。这里为了强调主语“做”和“想”,在它们的后面用了逗号,所以在两个分句之间就要用分号,这样层次才清楚。

【例3】中国共产党以满腔的热忱向中国国民党、全国人民、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提出彻底战胜日寇的十大救国纲领。

(毛泽东《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



【例3】“各党各派各界各军”之间本来应该用三个顿号,但是由于“中国国民党”和“全国人民”后面已用了顿号,所以就把“各党各派各界各军”之间的三个顿号递减。因为顿号最小,递减就只好略去不用标点了。

【例4】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有时争脸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也不为过。

(林语堂《脸与法治》)



这一例句中的标点无形中将“可以洗、可以刮,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六种平行主谓短语用逗号分成了三组,因为逗号比顿号大。同样道理,可以改为以下样式,意义是一样的:

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有时争脸是人生的第一要义,甚至倾家荡产而为之,也不为过。

“可以洗、可以刮”“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是主谓短语,其间用顿号,主要是为了分清句子结构。

3.标点符号的形象运用

标点符号不仅能够表达句子的停顿、说话的语气,如果运用灵活得当,同样能够像语言文字一样,直接表情达意、传神状物,形象地表现人们的感情色彩和思想意蕴,起到不同寻常的耐人寻味的表达作用,帮助我们准确、鲜明而且生动地表达细腻、微妙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增添艺术韵味,起到文字无法表达的独特的修饰效果。可见,标点符号不仅具有语法功能,而且具有修辞功能。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往往是通过对标点符号的灵活运用来实现的。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一书中曾说道:“(标点符号)往往在用来调整音节的同时,还用来刻画有关人物的语调神情;有时甚至主要不是用以调节音节,而是用来表示和显示人物的腔调情态。”

著名电影演员黄宗英曾经精彩地艺术性地用标点符号对自己、对人生作了一番描述:“我不想给自己的生命打上‘.’,因为国家的改革大业还在继续;我也不想在自己人生途中写个‘……’,因为党和政府支持我们,预定的目标正在实现;我更不想用死来向社会提出一个‘?’,因为改革的政策方针是明白无疑的。我只是划一个‘;’,我过去在改革中做了一些工作,今后还要坚定地一项一项地做到底!”

美国有一青年写的自传只有三个标点符号:“——”“!”“。”,意思是“一阵横冲直撞,落得个伤心自叹,到头来只好完蛋”。这一份以标点符号比喻自己消极颓丧的自传,被心理学家巴尔肯知道后,把三个标点符号改成“、”“……”“?”,意思是鼓励这位青年:“青年时期是人生路上的一小站,道路漫长,希望无边,浪子回头金不换,难道不应该奋发努力吗?”这一改动使内容与形式形神兼备,寓意全出。那位青年深受教育,果真振作精神,勤奋努力,终于成才。

雨果是法国十九世纪的大文豪,当他写完《悲惨世界》这部长篇巨著后,把稿子寄给出版商。过了一段时间,仍不见其书出版。雨果便写了一封信给出版商,信内只写了一个“?”意思是:“我的稿件收到了吗?可以出版吗?”出版商随即回信,信内也只写了一个“!”,意思是:“已收到稿件,写得非常精彩!”不久,这部巨著面世了。这两封由标点符号写成的信,是世界上最短的信,却是运用标点符号最巧妙的典范,也是作者和出版商心有灵犀的表现。

4.标点符号的比喻意义

许多作家巧妙运用标点符号的形状来作比喻,从而使标点符号具有了修辞意义。

【例1】左边那几个较年青的同伴却挺着胸膛,立得笔直,像一个个惊叹符号一般。

(巴金《灭亡》)



【例2】抬眼望去,似乎路灯也闪烁成了一串省略号。

(《安徽日报》1990年6月28日)



【例3】她的眉还是那般浓,像一个倒卧的括号,很恰当地把眼泡给括起来。

(《奔流》1982年第5期)



【例4】不料没有枪杆的人,胡子都生不像样,又稀又软,挂在口角两旁,像新式标点里的逗号,既不能翘然而起,也不够飘然而袅。

(钱钟书《围城》)



【例5】啊,冬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句号。

(《散文》1981年第12期)



【例6】人,是自然之书里的一个叹号。

(《散文》1991年第11期)



5.标点符号在标题中的作用

标点符号一般不用在文章的标题上,但有时候可以根据文章立意、选材、构思等需要,在标题中巧妙运用标点符号,准确揭示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表达丰富的感情色彩,使标题更加传神醒目。值得注意的是,标题末尾处只能用问号、叹号、破折号、省略号等,不能使用句号。标题使用标点符号有如下几种:

(1)有疑问语气的标题末尾用问号,借以加重标题的疑问语气,给读者造成视觉上的警示作用,引人深思。

【例1】南京政府向何处去?

(毛泽东《南京政府向何处去?》)



【例2】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鲁迅《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



【例3】出门,你坐什么车?

(《人民日报》1998年2月27日)



【例4】优势?劣势?差距?

(《修辞学习》1997年第1期)



【例5】承诺,岂能当招牌?

(《中国青年报》1998年1月20日)



【例1】至【例5】是问答式的标题,问号起到的是提问的作用,主题中加上一个问号,大大加重了作者的责问语气;其中,【例2】虽然将问号略去,但一个“吗”字实际包含着一个大大的问号,其反问语气、否定意味灼然可见。

(2)标题用引号。这种方式有的是引用句、成语、简称或文稿中的词句等,目的是结合文章的主题,突出文章的中心;有的标题用引号则表述讽刺或者否定。

【例1】论“基本属实”

“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

(吕叔湘《短文两篇》)



【例2】“台独”没有出路 前途在于统一

(《人民日报》)



【例3】“火”车在狂奔

(《报刊文摘》1998年3月2日)



【例4】“权”家福

(《新闻出版报》)



【例5】美国股市为何“牛”气冲天

(《文汇报》1998年4月1日)



【例6】“一片冰心在玉壶”

   ——记百岁革命老人帅孟奇

(《人民日报》1998年3月7日)



【例1】是引用另外文稿的一个词语;【例2】“台独”一词是简称,代指“台湾独立”运动及其势力集团;【例3】中“火”车并非指人们熟悉的火车,而是指着了火的车;【例4】的“权”是“全”的谐音,并非指“全家福”,而是说有权人家才有福,具有现实的讽刺意味;【例5】则是巧妙利用了股票市场中表达指数上涨的“牛市”术语,用引号突出了“牛市”中“牛”的旺盛的景象;【例6】是引用古诗来概括革命老人帅孟奇传奇的一生。

(3)标题需要停顿,可以用逗号、顿号、间隔号等。如果标题是词组就用顿号,标题是单句、复句就用逗号。

【例1】啊,老三届

(《报告文学选》)



【例2】沂蒙山,我默默记住了你的嘱托

(《演讲与口才》1996年8月号)



【例3】钥匙、雕刀、标尺

——读谭德姿《教学语言艺术》

(《修辞学习》1993年第1期)



【例4】英雄、枭雄、奸雄辨

(《文史知识》1997年第10期)



【例5】责任·信心·使命

——全国政协九届二次会议闭幕式侧记

(《人民日报》1998年3月15日)



【例6】简明·新颖·实用

——简评李嘉耀、李熙宗《实用语法修辞教程》

(《修辞学习》1997年第3期)



(4)标题用感叹号,可以使所要表达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

【例1】炒!炒!炒!

  ——’92:烫人的中国房地产

(《人民日报》1992年12月10日)



【例2】拿来?拿来…… 拿来!

(摘自《中国青年报》)



【例1】中三个“炒”字连续用了3个叹号,令人强烈感到房地产已经炒到发烫灼人的地步;【例2】中三个“拿来”的后面用了三种标点,简洁明快地表达了对“拿来主义”的三种不同态度。

(5)标题用省略号,表示余意未尽或不忍说出、不便说出,可以使标题的语意含蓄隽永,能引起读者万千思绪和无限想像。

【例1】假如多生育270万……

(摘自《扬子晚报》)



【例2】假若旅客是我的亲属……

(摘自《工人日报》)



【例3】书中自有……

(摘自《文汇报》)



【例4】车祸发生之后……

(《春城晚报》1998年1月5日)



【例1】、【例2】两个例句用假设的语气,加上省略号,给人无尽的思考;【例3】借用古代的俗语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中的共同使用的前四个字,但是使用省略号之后,文中所讲的内容就比古人说的广得多;【例4】“车祸发生之后”用上省略号,更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车祸发生之后出现了什么情景、场面?令人急欲看下去。

(6)直接用标点作为文章的标题。

【例1】 !!!

  ——沉香岛上的沉思之二

(《家庭》杂志精选本)



【例2】从“?”到“!”

  ——《驿路梨花》浅析

(《修辞学习》1996年第3期)



【例3】!——?

(《小说界》1982年第3期)



【例4】催收工商费?雪里送薪火!

(《南方日报》1998年1月6日)



【例1】连用三个叹号作为标题,充分显示出作者复杂的感受,这感受有可能是激动的思绪,也有可能是沉重的联想,还有可能是百感交集的慨叹。这样的感受自然难以用文字来完整表达,此时用这样的叹号来作标题,反而更能体现作者及其标题的深厚意蕴;【例2】表达了作者对《驿路梨花》作品从怀疑其是否值得一读到惊叹写作的成功的心路历程,作者对作品的赞美从标题中一望而知,真正收到了不言而喻的效果;【例3】则恰好相反,表达了作者从感叹到怀疑的心路历程;【例4】虽然用了文字辅助说明,但意蕴仍藏在一前一后的问号和感叹号中,看似答非所问,实则答解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