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词鸣不平》经典解读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词鸣不平》经典解读

诗词鸣不平

古诗云:“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乐府诗集》中的句子,其实恰恰说明人之生活的欲求,如果一个人可以思不歌,那么他一定不能饥不食。

《乐府诗集·子夜歌》:“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日冥当户倚,惆怅底不忆?”

王国维提出的观点:“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这句话是从韩愈的文章里来的。

王国维强调诗词的内容,往往是作者心中不平,愤愤难安,于是便在诗词之中表现出来。

不平则鸣,指的是人受了委屈,心中觉得不舒服,压抑,郁闷,那么就需要另外一种方式发泄出来。

人总是渴望交流和理解,并且在人群中实现自我的。这样一种强烈的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渴求,如果遇到打击,遇到不平,想让他不鸣,就犹如让你饥渴了不要吃东西。

所以,古典诗词,其实也更多的是士大夫们的牢骚之作,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不平之作。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人的一生中的不平太多了,所以文人们总是很容易就不平则鸣了。

人总是在乎自己的失去,对自己的获得总是缺乏珍惜。

人总是特别在乎自己个人情感的满足,所以总是觉得受到了伤害。

第一时间在乎的是自己的利益,不管是经济的,还是情感上的。人有这样的情绪,再多都是正常的。因为即使依靠群体取暖,实质上他的生活是他个人的。即便是群体再冗长,他也是存活于个人感觉中,那么在乎自己的个人感觉又怎么会是不正常的呢?

过多的在乎,导致了过多的不平。

欣喜暗自在心头,而不平是受损后一定要发出声音来的。

所以,王国维敏感地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描写愁苦的文字比描写欢愉的文字要简单得多。因为人总是不平而鸣,而不总是欢欣而鸣。

【注】

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韩愈《荆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